边城秀山 寻梦洪安 书中边城文以兴县 书以人传
第010版:重庆之美·秀山篇
上一版 下一版 
边城秀山 寻梦洪安 书中边城
文以兴县 书以人传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以兴县 书以人传

    书法家刘应川作品

  一个“书”字于之秀山,并非仅仅一部旷世的《边城》那么简单。

  书中边城,书以人传。作为渝东南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秀山书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赵孟頫、王铎、吴昌硕、何绍基等80余位书画名家均曾在此留下墨宝。今日的秀山,更是书法人才辈出,秀山书协会员参加全国各级书法大赛频频获奖,被重庆书坛誉为“秀山现象”。

  秀山书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唐初。彼时,还叫“平茶”的秀山,是武陵郡最发达的地区,常吸引文人墨客驻足。“初唐四大家”之一的长沙人欧阳询,沿酉水乘船经秀山石堤、响塘、三合,至客寨而止讲学授书,让秀山人初识楷书。至今,秀山书法仍多以“欧书”为宗。

  唐大历777年后,草书大家释怀素常云游至秀山三合场对岸的镇江寺。当时怀素的草书已臻化境,常醉后狂书于壁。惜因后人不识,皆被抹去。

  清代中叶,湖南道县人何绍基先后在酉阳、成都做官,常滞留于往返必经的秀山。他曾在秀山主持乡试、成都会试,按照“书以传人”的理念,对秀山学子多有提携。秀山著名楷书家龚浮邻即是其中之一。何绍基在秀山留下了大量墨宝,对秀山颜体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代,秀山大书法家文成郁授业汉中,人称“第一夫子”。他的书法专著《书法辑要》印行时,以于佑任为代表的28位民国元老皆有题词,其名声显赫乃中国近代书法家中绝无仅有。

  抗战期间,四川大学首任校长王兆荣回到秀山,引来张大千、黄宾虹、谢无量、林思进、马衡、马叙伦等无数文坛巨擘来秀山作客,赋诗作画,互赠作品及藏品,成就了秀山现代书法史上的“兰亭”盛世。同时,还留下了一块由王宏实撰文、于佑任书丹、林森题额的墓志铭,时称“三绝碑”。

  1984年5月23日,秀山成立书法协会。林散之、冯建吴、胡公石、郭绍虞、周志高、陈振濓等30多位全国书画名家题写了贺作。并于1988年4月1日,在著名书法家徐静渔的扶持下,成立了无锡书法艺专秀山辅导站,先后有105人次进入预科、专科、研修共5个班学习,为秀山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秀山将“文化兴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办和承办了一系列书法活动,并编印了多本作品集,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于2013年成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

  迄今,秀山县书协已历时8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打破交通不便格局,经过全体会员锲而不舍的接力奋斗,在国家级、市级先后获得“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奖”“创作进步奖”等殊荣。

  据统计,秀山县书协会员已在国家级展赛中入展获奖195人次,其中,成人120人次,少儿75人次。在重庆市级展赛中,入展、获奖261人次,其中,成人183人次,少儿78人次。

  秀山县书协相继成立了27个分会,现有中国书协会员28人,其中女书法家6人;市书协会员82人,其中女书法家12人;县书协会员900余人,乡、镇会员1500余人,书法爱好者数千人。全县书法根植传统,普及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