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文化篇
第012版:重庆之美·江北篇
上一版   
江北文化篇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文化篇

    江北嘴金融核心区

    重庆龙美术馆 摄/严友民

    重庆院子

    市民参观徐悲鸿美术馆·重庆 摄/曹检

    喵儿石创艺特区

    鲤鱼池42号 摄/王雪佼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座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

  文化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巴子立国,秦置巴郡,汉建北府,清设江北厅……自古以来,江北一直是重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厚重悠长。

  抗战时期,大量兵工企业和社会名流大家的迁入,又为江北留下了一段宝贵的城市记忆。

  而今,江北区在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保护,同时加速了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商贸旅游、现代艺术等板块的融合发展。

  对江北来说,活化城市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未来。

  延绵千年的江北记忆

  关于江北有记载、有规模的城市记忆,最早要追溯至2300多年前。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迁还南城。”

  可见,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将原巴地置为巴郡,郡治江州。后东汉,在今江北区的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设置北府城,作为巴郡郡治所在。

  南宋,恭州升府改称“重庆”,江北始终属巴县辖治。明代,重庆府在巴县县境内置江北镇。

  到清乾隆年间,重庆府同知署移驻江北镇,改江北镇为江北厅,由重庆府直辖,厅治就设在江北城,即今江北嘴区域,史称“江巴分治”。

  当时的江北城修筑了10个城门,人丁兴旺,工商业繁华。如今,在重庆大剧院旁靠近河岸的地方,还能看到一段遗留下来的老城墙,以及十门之一保定门。

  抗战时期,是江北区历史上的又一段高光时刻。

  一大批军工企业迁至江北,点亮了这座城市的工业火种,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制造业的基因。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江北区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还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工业文化遗迹。

  此外,徐悲鸿、茅盾、黄炎培、曹禺、何鲁等众多名流大家寓居于此,为江北留存了珍贵的文化记忆、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江北盘溪的石家花园内,徐悲鸿邀请张大千、吴作人等大家,共同筹备创建中国美术学院,并在此创作了《巴人汲水图》《壮士图》《庭院》《群马》《六马图》等佳作。

  同一时期,国立艺专迁至江北盘溪的郭家院,在前后两任校长陈之佛、潘天寿的努力下,国立艺专的师资与创作均达到西迁的顶峰:丰子恺被聘为教务主任,国画系任教的有李可染、黎雄才、傅抱石,油画系有李超士、关良、赵无极等,雕塑系有刘开渠、王临乙等,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熠熠生辉的新旧碰撞

  北仓,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重庆江北纺织厂仓库,后被废弃。北仓周边的大量居民楼也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时间流逝,这里变成了繁华都市中的一块“疤痕”。

  曾经,推倒重来是北仓和周边老旧社区的宿命,但基于对城市建设理念的更新和历史文脉的尊重,江北区选择了将文化基因注入老旧建筑,促成城市的二次更新。

  北仓的设计改造团队利用拆下来的青砖、木头、老铁门等原始材料进行建筑场景装饰,在最大程度保存北仓风貌的同时,植入了年轻活力的时尚元素和典雅清新的文化氛围,在保留城市记忆与历史的同时,也悄然提升了城市品质。

  曾经的废弃仓库,一跃成为最时尚的文旅打卡地,北仓的蝶变,正是江北传承历史文化、活化城市文脉的一个缩影。

  如今,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城市建设、商贸消费、社区生活,已成为江北实现城市二次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

  江北嘴实施“文化珍珠链”战略,对保定门、测候亭、明玉珍睿陵等一批文化景观进行文脉活化串联,以提升区域品质;观音桥商圈优化边角空地,以“收藏一座城市”的人文理念,打造近5000平方米的重庆院子特色文化街区,现已开业;喵儿石创艺特区由上世纪重庆著名的白猫日化老厂改造而成,涂鸦、小酒馆、汽车影院等时尚文化元素,深受大批年轻人的亲睐……

  未来,江北区将进一步加速建设江北精品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洋炮局1862文创园、莺花渡、北集等一大批大型商旅文项目将陆续亮相。

  正在崛起的文化高地

  评价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不仅要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更重要的是文化本身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近年来,江北区通过深挖城市文脉,将历史文化、时尚文化有机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的地标同时,开展高品质的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营造浓厚时尚的文化氛围,一个崭新的“文化高地”正在两江北岸迅速崛起。

  今年6月,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馆开馆,并举办了“汲登百丈路迢迢—徐悲鸿与民族美育的时代理想”艺术展,展出徐悲鸿、李可染、宗其香、李斛、张安治5位艺术大师的45幅真迹,其中包括徐悲鸿先生在重庆时期创作的23幅原作,可谓重庆直辖以来规格最高的美术展之一。

  看到了这么多中国画艺术大师的真迹,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近日,《留真——蔡斯民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像摄影展》在龙美术馆(重庆馆)开展,著名摄影艺术家蔡斯民用镜头记录下了李可染、谢稚柳、赵少昂、陈文希等14位中国画大家晚年的身影。

  龙美术馆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民营美术馆之一,其重庆馆位于江北嘴国华金融中心,主打中国传统艺术、革命作品、当代艺术和川渝本土艺术,是重庆首屈一指的国际级藏品展示及交流中心。该馆为了让普通市民能够参与到艺术欣赏中来,每月都设有公众免费开放日。

  而同样位于江北嘴的重庆大剧院,10多年来,上演了3000余场国际、国内一流舞台艺术,其中包括等经典作品《猫》《茶馆》《大河之舞》等,先后吸引了400多万人次观众走进剧院。大剧院作为重庆的文化地标,引领着重庆文化艺术的潮流,影响市民审美习惯和文化消费理念,架设起重庆与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王彩艳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江北区委宣传部、江北区文化旅游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