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多一些“效果意识”释放“购物车”里的消费潜能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全脑开发”贩卖的是教育焦虑巴掌田如何变成“黄金地”为城市营销打造专属IP
第014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投资多一些“效果意识”
释放“购物车”里的消费潜能
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全脑开发”贩卖的是教育焦虑
巴掌田如何变成“黄金地”
为城市营销打造专属IP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享者

投资多一些“效果意识”

朱一炳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与消费和出口相比,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拉动作用更明显。今年上半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为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提供了有力支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稳增长的担子仍然很重,迫切需要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有效投资,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重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而是要理性地从重庆实际出发,把钱投向对全局和长远有重要支撑意义的项目,投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项目。要做到这一点,抓投资时不妨多一些“效果意识”。

  投资的“效果意识”,首先体现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把投资重点放在“两新一重”建设上,才能为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提供更多支撑点。重庆正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抓好新基建,短期可以稳投资、稳增长,长远看可以激发新需求,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需要加快补齐交通、水利、环保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社区服务等领域的短板。这些薄弱环节,恰恰是内需潜力所在,理应成为加大投资的着力点。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在有所为的领域尽力而为,才能让投资产生预期的效果。

  多一些“效果意识”,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意味着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让每一分钱产生最好的收益。无论是“新基建”,还是“铁公基”,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投资强度较大、回报周期偏长。避免盲目举债搞建设,就要创新投融资体制,发挥好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建设中来。

  对政府来说,在促进有效投资上展现作为,还体现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上。在各地都设法吸引高质量投资的当下,招来好项目的条件不再是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和让利,而是要转变到更多依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政策环境上来。只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稳住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才能使投资环境更有竞争力、更加受企业青睐。

  评价投资的质量好不好,最终要看带来的实际收益、带动的发展效应。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关键是让更多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让产业项目投资形成实体企业,让民生项目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在抓细抓实上做文章,好项目的滚动发展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推动重庆经济行稳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