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龙庭小区,志愿者张良(左一)向居民核对其团购商品的信息(二月二十四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
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过后,武汉迎来更加炙热的高温“烤验”。对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来说,除了劝说村民不要聚餐、登记报备人员流动等常态化防控工作外,更多的精力被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产业发展壮大上来。
距离武汉新洲主城区27公里的陈玉村,共有村民496户、1508人,超过一半的村民都在武汉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打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陈玉村无一例感染或疑似病例。
“建好自己的群,守住自己的路(卡口),满足群众的需要”是张文喜战“疫”的三大制胜法宝。他说,当时村里响应全市统一部署进行“封村”。
“5名村干部、19名志愿者、41名党员全员上阵,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岗。”张文喜说,挂横幅、播喇叭、敲锣喊,发动群众建起“铜墙铁壁”。
针对最初从武汉城区返乡的447名村民,张文喜和村干部、志愿者每天上门测体温。“村民们囤的年货到正月十五过后基本上就吃完了。”张文喜回忆说,当时,村干部组织了超市供应商建立采购群,由供应商去大超市统一采购,然后逐户送到家门口。
党员陈君宝说,利用微信群,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每一项要求,都能及时传达给村民;村民的每一项需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村委会。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治理这张网,关键在基层。回顾自己带领村民的战“疫”过程,张文喜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信任村支部,自觉跟着干,不是靠说空话说大话。村支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才能真正体现基层治理水平。”
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确保日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村)。如今,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沉,不再仅是临时应对疫情之举,更成为湖北基层治理改革的发力方向。
如今,陈玉村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村里组织起了13人的应急队伍,党员干部成为“主力军”。张文喜感慨,党员干部“站出来、能战斗”,党旗飘扬在一线,党支部在村庄治理上的号召力日益增强。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文喜第一时间向老乡们传达两会精神。疫情防控、织密织牢基层防线、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是他跟村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据新华社武汉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