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没有见过如此偏僻的乡镇,也没有走过如此崎岖的山路,他甚至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内二科主治医生刘佰万怎么也忘不了2019年6月14日这个日子,那是他来到丰都县青龙乡卫生院的第一天。
但第二天,他的自我怀疑就被病人期待的目光给打消了。他猛然惊醒,自己不是来观光旅游的,而是来支医扶贫的。
短短几天时间,他便掌握了青龙乡卫生院的基本情况,也发现了这个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财政的投入,让这个偏僻的卫生院硬件设备和外部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却迫切需要提高。刘佰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每周一次的学习制度,定期开展讲座,成立病历质量管理中心。
细心的刘佰万担心卫生院的医生不接受,也怕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于是,他首先做的是,以心交心做朋友。一个星期后,青龙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都跟他亲如一家了。刘佰万见时机成熟,便循序渐进地教卫生院的医生更新理念,看病从病理、生理入手,而不能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他多次给卫生院医生们讲,遇到不同的病症,要综合分析。比如治疗哮喘病,不能动不动就给病人打抗生素,那样副作用很大,不如换成雾化治疗。又比如,有些病人在吃了治高血压的药物后,会不停地咳嗽,这其实是吃降压药引起的,只要稍做调理即可治愈。如果医生经验不足,多半又给病人使用消炎药。再比如,有些病人经常喊身体疼,不少医生都会开镇痛药来为其治疗,但这有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这些经验之谈,让青龙乡卫生院的医生们受益匪浅,成长很快。
刘佰万的妻子董云是B超医生,去年7月来丰都探亲。刘佰万想的不是好好陪陪妻子,而是自说自话安排她教卫生院医生做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技术。董医生理解丈夫的苦心,二话没说便投入到了“传帮带”。刘佰万还建了一个“支医微信群”,将医院同事拉入群中,组建多人参与的诊疗模式。每遇病情复杂的病人,他就在微信上跟同事们开展远程会诊,这让青龙乡卫生院医生的业务水平提升更快。
刘佰万有一句名言:“教一项技术很容易,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很难。”他相信,再难的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做成功;再容易的事,不去做也就白搭。
慢慢地,刘佰万将自己真正当作了一名基层卫生院的医生,也爱上了青龙乡。
除了在卫生院负责临床工作外,刘佰万有一半时间都穿着白大褂走乡串户,普及医疗知识,做慢性病的登记管理。这位从小在山东走惯了平坦道路的白衣使者,生平第一次走在了凹凸不平的西南山野之地。
一天下午,天空飘着小雨。刘佰万坐在卫生院里,看着雨中的山峦出神。突然,同事范小东接到一个高血压病人的求救电话。他挎起红十字药箱,跟随范医生匆匆向病人家里赶去。两人到达时,发现病人的收缩压超过200mmHg,呼吸已经不畅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按时吃降压药引起的脑出血,刘佰万为此一直心怀愧疚。那天过后,他带领卫生院的医生,深入青龙乡下属的黄岭村、龙井村、黄泥村、青天村等开展义诊,为村民讲授医学知识,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以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
日子一天天重复着。村民们每次遇到他,都见汗水湿透了他的衬衫。有时实在太疲累了,他就坐在路旁的树底下或草地边的石头上歇一歇。他感觉双腿像灌了铅,再也不想起身。然而,一想到那么多病人期待的眼睛,他不得不继续赶路。
扶贫到家、工作到户,是对每一个下乡支医人员的基本要求。这,刘佰万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而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他还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点钱或买点日常物品。刘佰万先后帮扶过好几户因病致贫的家庭。他帮扶过的易大金、彭正权、向宗树每次一见到刘佰万,都会亲热地拉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去年国庆长假,按规定本可以回山东探亲的刘佰万,毅然选择了留下。女儿打电话给他:“爸爸回来吧,我刚上高中,有好多东西不适应啊!”。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对女儿说:“爸爸还有好多病人,走不开呢。”结果,父亲在电话的这头哭,女儿在电话的那头哭。
年底,刘佰万的母亲因心脏病住院,情况十分危急。妻子为了不让刘佰万担心,直到老人的病情转危为安后,才将此事告诉了他。刘佰万听后,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责怪自己,从医几十年来,他曾给过不少病人以温暖,却唯独亏欠了父母妻儿。
作为一名扶贫医生,刘佰万与当地人民一起,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这场战斗。2019年医师节,他被丰都县工会和卫健委联合授予“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