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乡村旅游水上游乐景点。通讯员 代君君 摄/视觉重庆 |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复兴村算是真的走上了一条复兴路!
从4月1日至今3个多月时间,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新建的山地滑水旅游项目,前往打卡的游客有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余万元。
“种过蔬菜,栽过花卉,卖过水果……复兴村可说是把偏远山村能想到的发展招数都使遍了。”7月3日,复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向东介绍说,从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到希望,历经了一波三折,复兴村终于找到乡村旅游这条复兴路。
从希望到失望
发展高山蔬菜、烤烟,因交通不畅失败
复兴村位于白马山深处的九重岩,地如其名,这里山大坡陡,道路崎岖。2007年,铆着一股劲的村民硬是在山里挖出了一条20多公里的泥巴路,各个社算是都通了路。村民们一合计:以前村里没路,种了东西也运不出去,现在不怕了,种高山蔬菜、办烤烟都好赚钱。
村党总支部书记汪家友向重庆日报记者回忆说,全村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蔬菜,种上百亩地的就有五六家,但因路太烂,菜还是运不出山,变不成钱,“竹篮打水一场空”。
复兴村山重堂农业社的杨永林是村里的种菜大户,种有200亩蔬菜,一年收蔬菜约14万斤。“刚开始还有菜贩子来收菜,但村里的路太窄,又凹凸不平,收菜的货车容易爆胎,后来他们都不愿进村来收菜了,哪怕我们价格出得低他们也不来。”杨永林说。
种烤烟也遭遇了同样的失败。村民加工好烤烟,要交到乡上的收购点,村民只有背着烤烟,步行1小时绕道到邻近的贵州省道真县阳溪镇的大沙河,再乘坐3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乡上烤烟收购点。常常是凌晨3点就得起床,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
一次次失败,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村民心里。
“不种了!种出来也换不成钱,还种它干啥?”“土里刨食不得行了,干脆出去打工算了!”看不到半点希望的村民,一气之下,要么选择举家外迁,要么出门打工。
汪家友说,原本1400多人的村子,仅剩下900多人,其中老人和小孩占了70%。土地的闲置、产业发展的萧条,使复兴村沦为区级贫困村,其中贫困户有91户291人。
从重燃希望到再次失望
路通了流转300亩土地发展产业,但因不懂市场又失败
看着日渐衰败的村庄,汪家友涌起一阵酸楚:“紧邻黄莺乡的双河乡,过去也是穷得叮当响,后来却靠种蔬菜发展得风生水起,谁让人家路修得好呢?”
必须修路,路通畅了村子才有希望。在接下来的10年里,复兴村的干部群众为了通畅的公路上下奔走。
2018年,在武隆区三年交通行动计划和山东对口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复兴村22公里的泥巴路完成硬化扩建。2019年,围绕蔬菜产业,村里又新修了18公里产业路,以及6.6公里的入社公路。
道路通畅了,这下可以大干一番了。张向东和汪家友商量:要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上规模、有特色,村集体可以在这上面带个头。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复兴村村集体从57户农民手中流转了300亩土地,先后发展起100亩有机水稻、100亩特色经果和100亩花卉基地。
但事与愿违,2019年,复兴村集体种植的有机水稻、李子、桃子和花卉等农产品种出来后,难以找到市场。打造的花卉基地倒是引来了不少游客,但看花的人多,买花的人少。有机水稻也卖得不好,仓库一直囤了10吨稻谷卖不出去……到年底,村里一算账:除了57户村民领到土地流转费外,事先说好的产业分红也打了水漂,村集体账上仅有1000元。
“瞎搞!乱整!”产业发展的失败,让当初把土地流转出来的村民有意见了。顶着巨大压力,张向东和汪家友等村干部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作了检讨。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张书记他们,闯市场就是有风险,谁敢保证做生意一定赚钱?刚开始发展,不熟悉市场、也不懂管理,只当是交了学费……”复兴村四方碑农业社社长李明这席话,渐渐平息了大家的议论。
从新希望到复兴路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多数人家吃上“旅游饭”
面对又一次失败,张向东等村干部并没有泄气——虽然失败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村里的人居环境和打造的花卉基地,其实是赢得了人气的。而且,复兴村还有驿路盐道遗址、根雕、线编等文化资源可以聚集人气,完全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把人气转变成“财气”。
在一次由村民代表参加的院坝会上,张向东将这一想法和盘托出。
“不能再瞎折腾了,原来吃的亏还不够啊?”有村民当即表示反对。“只要有希望,还是想敢于尝试,不能再回到过去的老路。”也有村民表示赞同。
为了稳扎稳打,村里组织了50多名村民代表到永川黄瓜山、南川大观等地参观学习。在学习考察中,复兴村的干部群众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山泉水丰富而且落差大,是复兴村最独特的资源,可以利用它发展山地水滑旅游项目吸引来游客,然后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等,让全村人都吃上“旅游饭”。
2019年底,村上通过自筹资金30余万元,先后打造了水上滑梯、吼泉等山地滑水休闲体验项目,并配套新建了休闲茶吧、星级旅游公厕、观景平台、农产品交易集市、村史博物馆等。
今年4月1日,复兴村的山地水滑旅游项目正式开园迎客。依托山地水滑旅游项目,村里新开了10家农家乐,同时吸引了10多位村民返乡种菜、养鱼,复兴村大多数人家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村里正引进更多有实力的旅游公司来村里发展:已和成都的一家山地水滑旅游公司达成意向,共同打造川渝地区山地水滑“网红地”;同苏州一家旅游公司制订了开发打造九重岩旅游景区的项目规划……“复兴村的复兴路才刚刚开始。”望着绵延的群山,张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