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政策鼓励创建农产品示范企业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强化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垃圾分类 居民参与率10天内从10%上升到55%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减少执法扰民列出清单 河流治理怎么干一目了然
第009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出台政策鼓励创建农产品示范企业
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
强化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
垃圾分类 居民参与率10天内从10%上升到55%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减少执法扰民
列出清单 河流治理怎么干一目了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望他山 大型系列专题报道

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新华社记者 姜微 杨有宗 郑钧天 王默玲

  仲夏,消费回暖,夜市升温,上海的街头巷角越来越热闹。无论在大马路还是在居民小区,市民群众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

  从前端到末端

  “三增一减”彰显分类实效

  在上海静安区余姚路上的美联大厦,湿垃圾桶上方加装了破袋器。居民娴熟地将垃圾袋划破,湿垃圾倒进桶内,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

  夏季,温度升高,小区所在的曹家渡街道对辖区内92个小区的垃圾箱房加装破袋器、除臭喷壶、洗手装置“三件套”,进一步巩固分类效果。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一年来,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6266吨,同比增长89.2%;有害垃圾分出量从分类前的每天50公斤提升到3.1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干垃圾日均处置15351吨,同比下降25.4%。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

  “三增一减”取得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上海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说,响应垃圾分类,企业建立了“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前端,推动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中端,依托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转运基地,确保分类收运规范有序;末端,为多种固体废弃物提供利用、处置方案。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百姓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3万吨左右,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没有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很多小区在实践中不断破解难题:

  ——巧用载体,引导百姓从“嫌麻烦”“分不好”到“会分”“愿分”。

  在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小区组织居民观看垃圾分类宣传片,举办垃圾分类“闪唱”,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居民踊跃参与其中。

  理念转变,行动才能自觉,很多小区经历了从志愿者督导到撤人撤岗的变化。

  ——因地制宜,“一小区一方案”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新老小区环境各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小区一方案”,用精细方式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徐汇区天平街道很多弄堂空间狭小,连放置干湿垃圾桶都显得拥挤。街道调研厘清居民群众的需求后,探索出“并点投放”和“移动箱房”定时定点收运模式,前、中、末端齐发力,确保分类投放、收集、清运环环相扣。

  ——自治共治,真正把垃圾分类变成社会“大合唱”。

  在徐汇区凌云街道,活跃着一支“绿主妇”志愿者队伍,主要成员是社区里的家庭主妇。她们指导居民对湿垃圾进行粉碎发酵处理,用于小区绿化。

  百姓的事让百姓做主,更多市民献计献策,想出很多“金点子”。上海部分区域还成立“垃圾分类事务所”,引导居民酝酿形成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议题,如垃圾箱房的选址、投放点开放时间等,推动垃圾分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从“攻坚战”到“持久战”

  科技为垃圾分类赋能

  今年4月,浦东“城市大脑”垃圾智能分类场景系统发出预警,通过分析生活垃圾源头计量设备采集的数据,发现某街道一小区当月第二周湿垃圾分出量占比从第一周的34%下降至17%。

  收到预警信号,街道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发现,小区部分保洁员将湿垃圾混入干垃圾,造成湿垃圾分类量占比下降。这个原本要靠“大海捞针”才能察觉的问题,被“城市大脑”敏锐捕捉。

  新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被开发。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的“一网统管”平台,对辖区内162个垃圾箱房、45个大件垃圾堆放点位实现监管全覆盖。借助平台,街道可以掌握垃圾收运车辆的行程和轨迹,科学调度,解决垃圾清运“最后100米”难题。

  邓建平说,依托“一网统管”等平台,上海将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借助技术手段,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助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逐步从高强度投入的“攻坚战”向常态长效制度化的“持久战”转变。

  (据新华社上海6月2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