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如今,周兰的儿子在县城读小学三年级,六岁多的女儿也马上要读小学了。她已经在奉节县城买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娃儿只要读得出来,上大学、读硕士博士都要得,我们愿意供也供得起。”
费力种脐橙却挣不到钱
“记得小时候有一回到镇上赶场,想要一双雨靴,但大人舍不得买。我就一直哭,爸爸才咬牙给我买了。我把它当宝贝一样,轻易不穿。”周兰说。
周家有3个女儿,只有父亲周胜成一个劳动力。周胜成在当地农村算能干人,不仅种脐橙,还会酿酒,“虽说酿酒能挣几个小钱,但种脐橙基本上没得啥子搞头。”
长江边的朱衣镇上,设了脐橙收购点。双碾村离朱衣镇大约10公里,一条土路通往镇上。以前,脐橙熟了,大多数人靠挑子担百多斤、背篼背四五十斤一趟趟送到收购点。收购点把各村收购来的脐橙,用船运到奉节或巫山县城,由于运费和水果保鲜等问题,很少能卖到更远的地方。
“当时脐橙几角钱一斤,最多1块钱一斤,费力挑一担能卖几个钱?”周兰苦笑着说,“卖起恼火,种的人就少。一个销售季也就挣几百块钱,顶天了一两千块钱。”
“改变,是被迫的,也是必须的。”19岁起,周兰到广东去打工;27岁回家结婚后,又和丈夫一起出门去打工。
“我们都没得啥子技术,每个月加起来挣五六千块钱,刨去生活费,再寄一部分给两边的家补贴家用,根本剩不了几个钱。”周兰回忆,后来爸爸生病了,妈妈的腿又出了问题,两个娃儿还小,于是两口子就回到了家里。丈夫在周边村镇跑运输,周兰则跟着父亲学种脐橙,当起了“新农人”。
“新农人”向“土专家”传授技术
在外闯荡多年、接受新鲜事物快的“新农人”周兰,与老一辈的“土专家”周胜成、韩世根之间,一开始也有不少“碰撞”。
首先是技术。周胜成种了几十年脐橙,按照栽种、修枝、施肥、采摘等一套流程下来,居然没达到周兰的要求,“果子达到中上水平是没问题的,但要达到互联网时代的精细化要求,就还差点。”周兰说。
近年来,除了跟着父亲学习技术外,周兰在当地脐橙协会的指导下,结合电商平台要求,学了一整套新技术。比如,网购消费需求是分级的:脐橙的果径(水果直径),85毫米以上的叫“大果”,一件(20斤装)售价在120元及以上;75-80毫米的叫“中果”,一件110元左右;65-70毫米的叫“小果”,一件80-90元左右。
再说修枝除草,剪掉“夏梢”,让果树统一发“秋梢”,能保证第二年果子结得更好、品质更高;剪枝时保留一杆三枝,保证阳光照到果树的每一处;夏天不除草,因为林下草反而有防旱保湿的作用……
“还有,老辈人可能从来不知道:一个脐橙由65-75片子来‘供养’,果实品质是最好的,加上价格因素,其经济效益最高;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减弱果树大年、小年的影响。”周兰说得头头是道。
现在,周胜成不仅跟着女儿一起学习,还给女儿打起了下手。
对于种了近20年李子的韩世根而言,如今,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卖得赢别人”。去年7月,奉节县县里组织人员到辽宁省沈阳市参加直播培训,周兰立马报了名;不久,她又拉着公公参加了电商直播培训班。
“那个班上,韩世根老人年纪最大,性格开朗,会讲故事、会跳舞,直播时不怯场,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培训班负责人叶刚介绍,去年底奉节举办了一场直播电商网红大赛,韩世根老人脱颖而出,凭预售脐橙4000多斤的成绩,夺得第三名。
从此,韩世根正式加入了周兰的“直播团队”。去年底至今,韩世根收获了1万多斤李子,按每斤8元的均价计算,他家收入可达8万元。
“除了脐橙、李子,我还准备扩大销售范围,用直播把奉节土鸡、黄花等特色产品卖出去。”周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