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产业空虚,曾是当地脱贫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依托三峡秀美的风光,旅游业成为三峡库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宋清贵所在的巫山县,每年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用于修复生态的树木叶子变红,一望无际的红叶美不胜收。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让“神女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没想到现在生意这么好。”宋清贵说,尤其是最适合观赏红叶的秋冬季节,由于“神女苑”位于观赏神女峰和红叶的最佳位置,客房、餐厅经常爆满。
宋清贵引以为傲的是,“神女苑”已从40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床位从20多张增加到50张,年收入从3万多元增加到20万元。
不只是发展旅游业,三峡库区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种植柑橘、脆李、茶叶、桂圆等经济作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脱贫支柱产业。
在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48岁的李胜梅冒着小雨,正在长江边的脐橙林里忙碌着。1995年,三沱村整村搬迁后,李胜梅家的良田被淹没。“我那时感觉生活很难,没有出路。”李胜梅回忆说。
后来,当地政府为村民们规划适宜坡地种植的脐橙,为果农提供树苗,培训种植技术,打通销售渠道。如今,奉节县脐橙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全县7000余户贫困户靠脐橙产业实现脱贫。
“我家种了200多棵脐橙树,每年能产将近2万斤脐橙,大概能挣4万多元。”李胜梅说。
在三沱村上游的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51岁的移民邓秀英也在忙碌着。她来到村里的桂圆种植基地,拿起剪刀,为挂满果实的桂圆树修剪枝叶。
当地政府引进社会资本,流转村民土地,在下中村建成1500亩荔枝和桂圆种植基地。村民们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也能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我在基地除草、修枝、采果,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一年能挣1万多元。”邓秀英说,丈夫在万州城区建筑工地打工,年收入也能达到5万元。
中国旨在打赢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也让三峡库区的人们避免因学、因病而陷入贫困。
李胜梅和邓秀英,都因各自两个子女就学,难以承受经济负担,分别在2014年和2013年被认定为建卡贫困户。此后,子女就学、全家就医的费用均大部分得以减免,加上当地脱贫产业的发展,两家都已顺利脱贫。
数据显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奉节、万州的贫困发生率已分别从2014年的13.7%、13.5%和10.93%,降至2019年底的0.13%、0.36%和0.21%。
告别绝对贫困,只是三峡库区的新起点。人们正憧憬着更美好的生活。
李胜梅正在谋划扩大脐橙的种植规模:“我学会了脐橙种植技术,种出来的脐橙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明年先多种100棵树,给家里多赚点钱。”
靠着勤劳努力,邓秀英夫妻俩刚刚在万州城区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女儿大学已经毕业,在当地一所学校工作。“以后,我们准备搬到城里住,生活肯定越来越好。”邓秀英说。
宋清贵则更关心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一条高速铁路正在修建中,它将串联大部分三峡库区区县,将巫山县与北京的距离缩短至5小时以内。
“到时候更多的游客都会来三峡旅游,看来‘神女苑’又该扩建了。”宋清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