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驻村“第一书记”赵洪伟仔细阅读患者的CT片 |
“一位博士学位的文化人,除了有高学历和留学背景,能给村里带来什么希望和变化?”2019年3月,当酉阳县红庄村的老百姓听说村里要来一位扶贫“第一书记”的时候,都对这位书记能否为老百姓干实事的能力表示质疑。
可一年多后的今天,当百姓们再次提起这位“第一书记”时,都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收入提高了,看病就医更方便了,孩子的教育资源也更丰富了,都是‘第一书记’的功劳啊!”
这位扶贫“第一书记”,就是口腔医学博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赵洪伟。
只要脚步不停
与百姓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当有人问及,作为医学博士,多次放弃在国外工作的机遇,选择到离家400多公里的山区驻村,到底为了什么时,赵洪伟回答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农村不缺资源、不缺干劲,缺的是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的带头人,我想去当好这个带头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点实事。”
赵洪伟干的第一件实事,就是先了解清楚农户们的真实状况。可红庄村山高坡陡,有些农户居住在较偏僻且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的偏远地带,开展入户走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并没有阻碍赵洪伟的脚步。每天清早,他就与工作队员开展入户走访,深入乡村角落、田间地头,与村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所在村老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教师……两个多月时间,他将全村走了个遍。
一段时间后,赵洪伟已经基本掌握了红庄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对群众的疾苦、老百姓的要求一一记在心头,并从中分析了农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扶贫政策、一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夜深人静时,他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清清楚楚地写在了工作总结上。
通过走访,赵洪伟对村子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他平易近人的态度拉近了他和乡亲们的距离,让乡亲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个博士书记是来干实事的。
发展以魔芋为代表的多种产业增加百姓收入
红庄村地少,传统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何发展产业、优化村里的集体经济,是赵洪伟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了找到合适的产业,赵洪伟先后带领工作队员四处考察,决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魔芋产业,最终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总共1500~1800个工作日,增加劳动收入2000~3000元/人/月,并与一家公司签订收购订单。
2019年4月8日,红庄村集体经济汇久农业有限公司购买的5000多公斤魔芋种子全部运抵村里。随后的几天,村上便开始抢种魔芋,赵洪伟也撸起袖子与老乡一起劳作。
目前,种植的300亩魔芋长势喜人,初步估计2021年魔芋收入将达150万元~200万元。再加上原有的猕猴桃、红心李等产业,群众增收已不再是难题。同时,种植魔芋也为部分贫困户提供了工作岗位,给贫困人群增加了劳动收入。
除了种植业,赵洪伟还大力协助村里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目前两项产业为村民带来的收益分别为145.8万元、105万元。
为了保障贫困户能够顺利脱贫,巩固脱贫避免返贫,赵洪伟还带领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多次讨论红庄村集体经济汇久农业有限公司的改组问题,重新筹建股份,以每户2000元/股作为股东参与建设和发展,让每户都能享受红利。2019年红庄村集体经济汇久农业有限公司总收入约460万元,盈利近200万元。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给村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便利,赵洪伟积极与县交委、乡政府领导沟通,并申请支持改变乡村交通,获得资金支持260万元。目前已经完成村里到天山丫、许家坡长约8公里的道路扩宽和硬化,以及到8组部分道路硬化。除此之外,还完成了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建设和集体搬迁,为全村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疗扶贫做到位
不让任何一位村民掉队
扶贫,重在扶人心。2019年4月25日,赵洪伟偶然得知4组的村民宁清兰患有鼻咽癌,但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不得不放弃治疗。赵洪伟顿时充满了愧疚:“村民饱受病痛折磨,治疗得不到保障,我怎能心安?”
赵洪伟带领工作队驱车前往宁清兰家中对其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作为头颈肿瘤外科专家,赵洪伟给宁清兰进行了全面体检,初步判断其病情仍有很大的治愈希望。当赵洪伟建议治疗时,宁清兰却拒绝了。她说:“赵书记,我知道你是一片好意,但我家确实拿不出钱来治病,还是不治了吧。”
听完这话,赵洪伟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红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我绝不能让任何一位村民掉队!”当日,他立即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写了申请,请求为宁清兰提供医疗救助。
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研究后同意了赵洪伟的申请,得知消息,赵洪伟第一时间飞奔至宁清兰家传达这个喜讯。
次月,宁清兰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检查并就诊入院。4个月后,宁清兰完成了所有治疗,医保报销后的4万余元,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承担。
之后,宁清兰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在迎接县领导、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领导的慰问时,宁清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给扶贫工作队送去了感谢锦旗。
宁清兰的故事只是赵洪伟带领工作队做好医疗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医疗扶贫工作中,全村的贫困户医疗参保率已达100%。工作队还负责协调转诊和转院治疗患者达60余人次,义诊2次,指导县人民医院手术7台,会诊8人次,慰问住院村民、受伤村民、困难户5户。此外,赵洪伟曾经手术治疗后5年的口腔癌患者自愿为红庄村高血压住户捐赠62台臂式电子血压计,价值约1.4万元。村民说:“不出家门就能自己监测血压是我这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但是赵书记为我们做到了,他来村后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谢党的好政策。”
10岁小老师参与教育扶贫
填补英语教学空白
2019年暑假,红庄村来了一名10岁的“英语小老师”,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给村里的37名小朋友带来了从未体验过的英语课。他就是赵洪伟的长子赵彦哲。
原来,赵洪伟一直有一桩心事——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这里的小学英语教学一直是空白。
赵洪伟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儿子赵彦哲曾随同前往,并在美国上了幼儿园。回国后,赵洪伟经常与儿子用英语交流,并持续送儿子参加外语培训班。因此,赵彦哲虽然才10岁,但他的英语口语非常好。
“何不让儿子为山里的孩子们干点事?”对于赵洪伟的想法,赵彦哲欣然同意,不久来到红庄村,开始了“教学生涯”,并承诺每年至少到村开展一次英语教学联谊活动,形成长期可持续的英语教学帮扶。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是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最主要的条件之一。英语教学空白虽然填补上了,但教育扶贫的路还很长。为此,赵洪伟带领工作队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活动,给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鼓励小朋友们好好学习,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感谢在基层辛苦工作的教师和奖励优秀学生,教师节的时候,赵洪伟自己出资举办了希望小学“奖教奖学活动”,以慰问老师和奖励优秀学生。
一桩桩实事成就了红庄村点点滴滴的变化,也拉近了赵洪伟与红庄村百姓心与心的距离。
“扶贫要用心,更要形成长效机制,驻村帮扶工作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正如赵洪伟所说,只有主动走进群众,了解他们所思所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效打开局面,在扶贫的荆棘路上全力以赴,赢得群众好评。
王凤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