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是这首童谣,让我这个重庆人知道了成都。在我儿时的意识中,成都是个好耍的地方。至于又是怎么样的好耍?头脑空洞却又浮想联翩。
后来长大了,从书本上,或从大人们的摆谈中,才真正知道了成都。知道了这个地方不仅好耍,而且是个大地方,政治地位比我们重庆还重要,是四川省的省会所在地,这就令我对它肃然起敬起来。但知道的成都,仍然仅此而已。这所谓的知道,就如同装在坛子里的水,掀不起丝毫的想象波澜。因此那时的成都,仍然是一个概念,空置于头脑中。其概念的空洞,也只能用一些名词和政治概念去填充。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出差了一次成都,圆了儿时的想往之梦。当得到这任务时,那种因想往而派生出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整宿地坐在绿皮火车的硬坐车厢里,却一点不觉疲倦,作想象的成都漫游。当天色放明,川西平原出现在车窗外时,对于生长于川东丘陵地带、出门见山、爬坡上坎的我,在无际无涯的平原面前,在铁轨一直伸向天边,火车顺着它驶不到尽头的境界中,记得对我的那种震撼,简直超出我知识和内心所能接纳的范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记忆经过时间不断的淘洗,已失去了许多原本的真相,但有一点却是真实而牢靠的,就是那种震撼,即便现在,也无法还原其当时在我认知世界里所产生的震荡频率。如果硬要我现今用文字进行一番描述的话,无论我怎么样的自圆其说,也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
在出差成都的短短几天里,除了工作,靠业余的那点时间,肯定是不能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成都,只能表皮地体抚一下,一角一隅地窥视一下。但就是这样眨个眼似的一窥,留予我心中的美好,也让我受用了几十年。
那次是我长大后第一次出远门。我对成都人的印象,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倒是对吃食和语言留下难忘的记忆。
先说说吃。成都人的吃食,给我总体感觉,跟我们重庆人基本上没什么差异,都喜麻辣。但在这麻辣中,成渝人又有各自味觉上的喜爱。成都人喜爱的麻辣中的辣,不像重庆人喜爱的是朝天椒的辣,辣得人双脚跳,非要让人辣得面红耳赤、眼睛水长流才安逸、舒服。而成都的辣,是看起辣,辣椒油红兮兮的,吃起却微辣带香,还带丝丝回甜。因此,我甚至觉得成都的吃食更合自己口味。例如夫妻肺片、红油兔丁、椒麻耳片,还有叫我吃后赞不绝口的面食,无不是这样。重庆人喜吃面食。在重庆背街陋巷里的面摊,小面的味道最为地道,作料都有十好几种。一个重庆人,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始终最难忘的,就是那碗又辣又麻的小面。在成都,卖面食的是正规的馆子,你在街边巷尾很难找到这种卖面食的摊子。从这点上来说,切莫以为成都人不喜面食,这只能算是成渝人习性上的差异。重庆人只讲嘴巴吃得舒服,不太讲究吃的场地,哪怕在街边的一只方凳上也能吃得津津有味。成都人就不同,不单要嘴巴舒服,更注重吃的排场。成都人讲究过日子精致、巴适,重庆讲究的是日子过得豪放、粗犷。我想,这就是各自地理环境的不同养成的习惯差异,没有高低之分。若问,成都人对面条的痴情程度,到底是不是也像重庆人一样?这点,从面条各式各样的味道,就可得出结论。否则,我不会第一次吃了成都的素椒面以后,味蕾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再说说四川话。四川话是以川西和川东地区的语音为主,这两个地区,主要又是以成渝两地为代表。四川话,同属北方语系。因此成渝两地的人,即便各自操着各自的方言,也能作推心置腹的交谈,哪怕是展示各自的言子,都能领会,说到妙处,还会相视开怀一笑。这点,又以成都艺人李伯清的散打言子能够在成渝两地风靡为证。
随着去成都的次数增多,我对成都的了解,就越更深入。在语言和吃食上,几乎相同,无甚差异。
如果要说成渝两地差异最大的是什么的话,那就是人的性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对人的性格培养,塑造出人的各自千秋的脾性和心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属丘陵地带,夏季炎热,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码头林立。在这种峥嵘、险峻的环境中,人们被典型的码头文化薰陶,养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耿直、豪爽的性格。而成都地处川西平原,又得水利之便,气候宜人,坐享天府之国的富足日子。在这种丰衣足食的农耕文化的养育下,人们显得温文尔雅,悠然自得。川西坝子的茶馆,就是这种安稳生活的写照。
成渝人说话的语音,也能反映出各自的鲜明脾性。成都人说话,语音柔软,语气温和,哧溜一声就入耳。重庆人说话,像吵架,声振屋瓦,入耳也毛躁。说成都人秀气,这不仅是指脾气,其中还带有心态的成分。像两地人为办事出门赶车,成都人爱说:“莫挤莫挤,慢点慢点。”重庆人则大声武气地吼:“前头的,快点哟!”
在给人的印象中,重庆人永远是在赶路,走得气喘吁吁,一副汗流浃背相。而成都人,却不慌不忙,悠哉游哉,作闲庭信步状。
在待人接物上,成渝人有着不同的表现,习性之中,各有长短。即使是同一方的人,性格也有差别,况乎成渝两地?对此,我不赘述。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商贸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通,观念的碰撞、融汇,成渝两地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人的思想观念上都扬长避短,互相的差距已大大缩短。现如今,成渝人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现,已伯仲难分了。
成渝两地,人文荟萃,博大精深。惟占领思想高地、拥有渊博学识的人,才能对成渝两地的人文作宏观描述,这岂是千字文所能展现?更何况我,学识有限,目极有限,难免以偏概全;对细节的选择,难免疏忽遗漏。成渝共处四川盆地,对我而言,亲如一家,对两地的浓烈感情,充盈胸中。这点,却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