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师与学生亲切交流 |
 |
老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 |
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近年来,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接连出台,政策“组合拳”带来的黄金发展浪潮下,各职业学校如何迎接来自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涪陵职业教育中心(下称“涪陵职教中心”)看来,“兴教之道在于师”,只有建设一支师德良好、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的师资队伍,才能乘高水平建设东风,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
下好人才引进“一盘棋”
人的一生中,十年有多长?从职教优秀毕业生到站上三尺讲台,从驰骋技能赛场到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涪陵职教中心教师刘鑫的十年不短不长,却足以惊艳时光。
十年前,初中毕业的刘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报考涪陵职教中心,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再一次毅然选择了涪陵职教中心,成为数控专业的一名老师。
面对学校伸出的橄榄枝,刘鑫用超高的职业素养,数十个竞赛奖项、过人的育人成果证明了自己。
刘鑫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返校任教的经历,正是涪陵职教中心不唯学历论、用人唯能,以真正适合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打造教师队伍的缩影。
近年来,涪陵职业教育中心以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为契机,以“信道明道传道行道”、育“六艺”学生为目标,以做新时期“明道传艺”的“四有”好老师为引领,建立“五四三二一”培养机制,从素质提升、人才引进、教师培训、机制创新等维度打造教师队伍。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质量,核心在人才,只有良好的平台和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学校负责人表示。
为此,学校完善优惠政策,对重点专业急需高层次人才,给予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工作室、补贴租房费用等优惠待遇,吸引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或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校。对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一线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名师专家、首席技师或能工巧匠,重点高校本科生等,都开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敢作敢为,让涪陵职教中心成为一个聚能吸力的强大磁场,吸引适应学校发展的各类人才。
近年来,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研究生2名,引进企业兼职教师17名,聘用高校毕业生29名,聘用重庆市“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杨思帆和优秀毕业生刘鑫担任技能和大赛指导教师,从企业管理、生产车间师傅、技术能手中聘请20余名能工巧匠参与教育教学工作,极大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内外兼修
走好以德养技“特色路”
执教30多年、10000多个日夜、3000多名学生,数不清的感动故事,文明老师也是同学们难忘的“文爸爸”;日接听咨询电话100余个,回复招生类微信200余条,接待家长、学生步行20000余步……这是学校负责招生工作的苏生老师忙碌时的日常,他是无数学子们前行路上的“掌灯人”……
在涪陵职教中心,像文明和苏生一样爱生如子、甘于奉献的好老师还有很多。
“教师是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其思想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发展的高度。”涪陵职教中心传承人才培养“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传统,提炼以“道·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主题,并将其贯穿到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在学校“德堪楷模,艺铸良师”的教风和“尽职尽责显美德,可亲可敬为良师”的教师誓词引领下,以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按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加速键”。
一方面,学校在充分尊重、信任、依靠教师的前提下,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分层分类成长空间,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让广大教师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老、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学校立足于“以德养技,协同育人”办学特色,推行“三全”育人理念,通过“文明风采“竞赛指导、推进德育课程改革、“6S”管理等,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育人能力。
内修涵养,外塑能力双重机制下,广大教师勤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引擎被点燃,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思政教师杨德琴,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原本平淡的传统德育课变成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型思政课堂,多次在市、区赛课获奖,2019年她又在市教委主办的第四届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上斩获一等奖;学前教师孙海棠,爱生如子,时刻心系学生,她曾在怀孕7个多月时,仍然奋斗在技能大赛的前沿,用热爱延续自己从17岁与职教结下的不解之缘,在2019年重庆市“好老师”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她,像海棠花一样,把根深深的扎在职教,发芽、绽放。
理实并重
激活专业提升“永动力”
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市级教学技能大赛获奖10余项,竞赛指导获奖30余项,市级课题3个,公开出版教材5本,编写公开出版教辅材料4种……翻开涪陵职教中心教师队伍的荣誉簿,仅仅一年多,成果竟如此丰硕。
光环背后,是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大力支持。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学校从制度上完善了《教师发展标准体系》《教师信息能力提升计划》等7项计划,通过“以比赛促教学”、国外培训、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校本培训等途径,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技能大赛能力、专业理论水平的全面提升“搭台子”“找路子”。
一年多以来,学校教师参加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思政能力、学前教育、技能证书、技能大赛(高考)等校本全员专项培训11次,区级全员培训5天,市级以上培训62人次,高校培训35人次,跨省研修42人次。
区别于普通教育,涪陵职教中心还将传统的“青蓝结对”延伸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通过开展技能型教师与理论型教师、新教师和老教师、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结对拜师,让教师在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上实现双向提升。近年来,学校通过三项拜师活动结队师徒18队,教师企业实践65人,新增中级双师15人、高级双师3人。
学校多维立体的专业素质提升举措,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身岗位上收获成就感,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获得感,在专业建树上找到认同感,迸发出积极向上的强大内生动力。
财会教师覃娟勤学苦练,将原本至少需要6个小时的会计电算化项目缩减到3个小时内,带领学生屡获大奖;教师彭景在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大红袍”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上,凭借超高的技艺和素养荣获全国铜奖;数控教师李玖林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连续6年指导学生斩获全国、市级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奖项……
程泽友 杨建敏 罗先勇 图片由涪陵职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