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人才瞄准新机遇加速“西南飞”巴与蜀:双子星座文化的典范用高质量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构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确保防汛应急救援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第004版:唱好“双城记” 建好“经济圈”
上一版 下一版 
各路人才瞄准新机遇加速“西南飞”
巴与蜀:双子星座文化的典范
用高质量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构建社会事务公共服务一体化格局
确保防汛应急救援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0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州安全

确保防汛应急救援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我市建立特殊群体洪涝灾害临灾转移工作机制

  近日,市防指办下发《关于建立特殊群体洪涝灾害临灾转移工作机制》的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系列精神,进一步加强对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对口帮扶救助,确保防汛应急救援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通知要求,对特殊群体要逐户开展排查,以村(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受洪水、内涝等影响的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群体,逐一进行排查登记。村(社区)要构建特殊群体防汛转移工作组,明确转移责任人,明确转移路线以及安置区。

  建立村(社区)转移台账清单。以村(社区)负责建立特殊群体临灾转移责任台账,台账要明确特殊群体人员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和转移对接责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并报乡镇(街道)备案留存;村(社区)要组织转移对接责任人定期上门与对接户沟通,并在汛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演练,确保临灾时能及时有效对接和转移;各乡镇(街道)负责制作防汛转移责任包户“明白卡”,安装于居民住宅醒目处。

  构建镇(街)转移网格化体系。乡镇(街道)要督促指导各村(社区)落实好转移对接机制,加强对接工作监督检查;要建立镇(街)领导联系村(社区)制度,驻村干部要认真指导联系村(社区)的转移对接工作,确保临灾时转移对接工作切实到位;临灾和救援时,乡镇(街道)要统筹调配力量和装备,及时做好灾害风险高、特殊群体人数多等重点区域的人员转移工作。

  建立临灾转移启动机制。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及各类应急预案、方案,建立与各级防指、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预警信号相挂钩的转移启动机制,明确临灾前人员转移对接的启动时机;要充分发挥山洪灾害自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作用,为启动临灾转移机制提供依据;要畅通预警信息和转移指令发布接收渠道,确保每次灾害来临前,转移对接责任人能及时主动开展工作、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苏崇生  

  区县动态》》

  江北 综合整治长江重点防洪段

  江北区对长江重点防洪段进行综合整治防范,认真做好汛前、汛中风险隐患排查,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辖区水利工程、沿河场镇、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安全检查,督促责任单位做好隐患整改。

  一方面严查河道违法行为。截至今年5月,依法拆除了黑石子、中钢物流码头等非法建筑约1168平方米,查处河道内非法弃渣案件多起。投入60余万元在辖区长江、嘉陵江河段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有效消除了两江行洪隐患。另一方面,对长江铜锣峡唐郭路沿线危岩带投入3000万元进行整治。其次,在区应急局统筹下,全区加强了应急准备,完成了《江北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编,针对性储备了帐篷、发电机等防御物资设备。并在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开展了防洪抢险救援应急演练,强化了各级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执行汛期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信息报送、预警发布、指挥调度等工作。

  巴南 加强长江防洪隐患点防范

  巴南区认真吸取历史教训,高度重视长江沿线汛前、汛中应急准备,采取多项措施,加强长江重点防洪隐患点防范。

  加强汛期巡查。在区应急局统筹下,组织全区所有责任部门从5月开始,对长江沿线开展拉网式检查。加强防汛值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汛情隐患及时掌握、及时处置。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宣传车进社区宣传,并重点对下河码头商户解释提醒,高度重视今年汛情。细化责任。制作防洪重点区域“三个责任人”公示牌、防洪隐患点简介、转移路线图和防汛转移责任包户明白卡。加强应急保障。组建抗洪抢险应急队伍26个,准备救灾车辆、抽水泵等物质。加强应急演练。组织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经营商户,开展汛期“点对点”人员疏散演练和交通管制,明确人员和财物转移线路,确保汛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江津 提早做好长江防汛各项工作

  江津区全面压实防汛抗旱责任,由区应急局负责统筹协调制定了全区防汛抗旱规划,各镇街提早做好长江防汛各项工作。

  江津区压实行政、部门管护单位各自责任,3月之前在各个现场显著位置竖立标牌对“三个责任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镇街、管护单位精心组织了汛前大排查、大整治、大演练,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行业部门做细做实防汛抗旱基础工作,提早研判水旱灾害趋势,完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补充防汛抗旱专业力量,修编了各类预案并开展了实地演练,加强了物资设备储备管理,同时积极开展各种防汛抗旱培训与宣传教育工作;对重点防汛地段白沙镇进行治理的同时,全区开展防洪重点区域及薄弱环节风险点应急转移避险大演练行动,并建立村(社区)转移台账清单,构建镇(街)转移网格化体系。

  刘欣 朱丹 王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