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汲取青年成长力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读者欢迎《激荡三十年》站在当下的一次回望那无边的大地,到底有多少奥秘
第004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汲取青年成长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读者欢迎
《激荡三十年》站在当下的一次回望
那无边的大地,到底有多少奥秘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荡三十年》站在当下的一次回望

张波

    《激荡三十年》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当下,是我们即时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正在经历、目睹和听说的所有人和事的集合,是过去的延续或吐故纳新,更是我们眺望前方的坐标。身处当下,我们躬身入局,都是局中人,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豪迈,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顿,也有“敢问路在何方”的追问。

  未来的路怎么走,取决于我们对过去怎么去解释。今天,我们站在历史交汇点,很有必要来一次深情回望,拨去迷雾看世事变迁,坚守住“当时不杂”的本心,接力奔向梦想的彼岸。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以下简称《激荡三十年》),带着“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是最好借鉴”的雄心,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光辉岁月,以灵动而巧拙的笔触刻画了时代沉浮,呈现给我们一部可以触摸的、可以被感知的,充满了血肉和偶然性的经济史。

  这是一本可读、易读、乐读的经济史,不仅仅关乎经济,更叙述了一个时代中国企业的成长烦恼,同时照应着那个时代的人,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为我们理解过去的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为我们洞悉当下的大变局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我们自信地迈向未来蓄积了一种力量。

  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楚。吴晓波“荡”字系列从三十年递推至两千年,依次题名为《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仿佛用“推、拉、摇、移”镜头的拍摄方法给我们再现中国故事的全景影像,用文字记录中国的样子,给我们建构了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轴来容纳我们飞扬的思绪。

  吴晓波将《激荡三十年》作为他回望中国历史的起点,从中国企业的视角回望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风云激荡,讲述着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品牌和企业家的故事,将我们带回到那段伟大觉醒的岁月,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我们相信,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无疑是其中闪耀的部分之一。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就认为:“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精彩华章。”

  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从赶上时代的紧迫感中起步,历经风雨走到而立之年,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舞台并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蔚然一新。

  站在当下,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去系统梳理、认真思考、全面体悟。吴晓波以改革开放顶层制度设计演进的宏观背景为主线,分为“1978-1983:没有规则的骚动”“1984-1992:被释放的精灵”“1993-1997:民族品牌进行曲”“1998-2002:在暴风雨中转折”“2003-2008:大国梦想成真”五部分,用编年的方式直观解构出一个时代的样子。

  在中观层面,《激荡三十年》从中国企业成长历程的视角,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演绎为一段一段“奋楫争先 勇立潮头”的商业风云,让我们沉浸在一场一场没有硝烟战争中感怀时代的壮怀激烈。

  微观层面,《激荡三十年》给企业家特写镜头,用一个一个企业家逐梦市场的故事,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企业家三十年胼手胝足的奋斗历程,“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锤炼出企业家精神的中国话语、中国智慧。

  当下,创造美好生活最需穿越风雨的信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国家宏观经济,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关于不确定性,我们原来的想法是获取足够多、最大量的信息,就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有效对抗不确定性。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大爆炸,我们迎来的是信息冗余和过载,反而加剧了不确定性。当下,应对不确定性,需要的是一种穿越风雨的信心,这依赖于思想和认知的迭代。

  正如吴晓波在书中所说:“我试图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释。”《激荡三十年》穿越风雨给我们送来一把理解当下的钥匙,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这是那个时代虽然曲折悲壮、充满风险考验,但终能一路过关斩将、凯歌高奏的核心密码。

  思想有多远,目光就有多远,脚步就能延伸多远。“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自信,也源于此!

  前路,我辈中人把握时代潮流主动历史担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吴晓波在书的结尾处,这样写道,“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这个生成的崭新世界,一定还藏着我们尚未知晓的答案。”

  读罢《激荡三十年》,我有一个认知,中国的奋进之路,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前路,我们面对一个空前激荡的时代,风云际会中孕育无数可能与希望。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我要变成巨人,踩着力气,踩着梦”。我始终坚信,在我辈中人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也一定会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延伸阅读》》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试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浩荡两千年》记录的是一个基本上已经失去或被遗忘的世界。在书中出现的工商人物,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在另外的历史叙述中被脸谱化。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主角,不过在另外的意义上,正是这些人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一把池盐到一块麻布,从一把铁刀到一座城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