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今年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前不久,成都为助力复工复市,出台政策称疫情期间“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区域贩卖经营。”
众多看似不起眼的小摊小店,不仅是很多灵活就业者赖以谋生的饭碗,也是维系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支撑。如果不加强管理,大量违章占道经营会破坏城市秩序和整体环境,影响城市的“脸面”;如果一味驱赶、单纯取缔,又势必影响他们的家庭生计,也给市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就以小修摊为例,现在生活中很多小物件、生活用品坏了,很难找到修配点,不得不作为垃圾扔掉。其实,街头巷尾消失的小修摊,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处理得好,照样能够为稳就业、保民生出力。稳就业不妨把视野放宽,善于在不起眼处开拓就业空间。
限时限地允许市民上街摆摊设点,可谓用心良苦。拿捏好“市容”与“繁荣”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调节好发展经济和美化城市的最佳结合点。只有引入服务化管理理念,变堵为疏,改变执法就是罚款、取缔的做法,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通过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引导摊点限时限地限种类规范运营,才能使“脸皮”与“肚皮”、“市容”与“繁荣”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
城市管理,不能脱离市民就业和民生需求。在治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设身处地为困难群体着想,为小摊小贩找到合适的“处所”。如想方设法帮助摊主在附近寻找便宜的店铺,规范统一制式的修理车、售货车,合理设置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只有治理者疏堵结合,变“减法”为“加法”,化乱为景,让“小店经济”为稳就业、保民生出把力,才能最终实现摊主有生计、市民得便利、市场得以培育、管理难题迎刃而解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