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歌乐山院区大门 |
 |
医护人员在隔离病房为患者过生日 |
 |
医护人员带儿童患者做检查 |
 |
新冠肺炎暴发后中心医护人员积极响应、主动请战 |
 |
救治过程中,患者给医护人员点赞 |
作为重庆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定点救治单位和集中收治医院,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下称“市公卫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抗击新冠疫情的要求,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在行业同仁的坚强支持下,自1月24日收治第一例确诊患者起,截至目前共收治确诊患者224人,占全市收治患者总数的38.9%。全院参与救治工作医护人员400余人,实现“零感染”“零死亡”目标。
战“疫”打响以来,市公卫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积极发挥职能职责,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全力以赴规范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阶段性胜利。
定点收治 积极发挥公卫中心职能职责
1月27日,市公卫中心被确定为重庆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单位和集中收治医院,负责重庆市主城片区及周边18个区县确诊患者的救治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全力做好救治,遏制疫情蔓延,市公卫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迅速行动,制定和完善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医疗与科研组、护理组、医院感染控制组等12个工作组,明确规定各组任务分工及工作职责,压实责任,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为科学、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同时,担当起公卫中心职能职责。制定并修订新冠肺炎疫情上报流程,制定流行病学组工作职责;协助沙坪坝区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截至目前,单独开展流调工作2例,配合沙坪坝区CDC开展流调8例、密切接触者筛查21例,并每日向沙坪坝区CDC报送门诊发热患者信息;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每日4次统计病区收治病人的数量与诊断动态情况,与确诊患者转入地区医疗机构或疾控中心核实报疫情况,反馈发热门诊病人结果,通知医生再采样复核;制作新冠肺炎的大众宣传知识宣传活页或折页,到发热门诊、门诊大厅、呼吸内科向大众进行宣传,提升大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及防控。
抗疫有策 各科室有序联动开展防治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公卫中心全体员工主动放弃休假,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各科室在党委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有序高效开展防治工作。
感染控制科第一时间建章立制,制定隔离病区进出流程、患者转运流程等相关感染控制管理规定及防控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合理规划隔离区的流程,全程参与隔离病区的改造和优化;强化培训,组织开展各类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及个人防护装备培训和演练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做到科学防护。截至3月12日,市公卫中心组织集中专题培训11次、分组培训125批次,培训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近4000人次,考核近2000人次。
医疗应急办迅速开展救治应急演练,指定专人负责与市医疗救治专家组对接,对拟转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信息进行核查,确保新冠肺炎患者顺利收治入院;患者经救治达到出院标准后,确保患者顺利出院并安排后续追踪随访事宜。
保卫科加强巡逻查控,开展全天候、不间断巡逻,严防死守。并在中心入口处设置卡点,坚持入院逢车必查、逢人必测,全力确保中心各区域的安全稳定。
为及时保障疫情一线物资供给,后勤物资保障组在疫情关键期的13天内快速打造9个隔离病区,完成病区搬家11次;全体成员不分昼夜,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紧急采购应急物资、药品、设备和防护物资,保证物资充足,应急救治设备到位,信息网络设施齐全、通畅,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生命安全竖起坚实的屏障。
生物安全管理组对新冠肺炎临床标本的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并组织生物安全检查;目前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情况良好,无生物安全事件发生。
成立关爱组,强化一线医务工作者基本生活保障,落实5家酒店用于一线医务工作者休息及一日三餐用餐事宜,并安排专职驾驶员负责交通保障;加大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补助救助力度,由中心领导带队,开展入户走访慰问,深入负压病房、隔离病房、密切接触者隔离场所等高风险区域,解决一线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共涉及一线工作人员近600人,发放慰问金近70万元。
医护有责 用行动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蔡叔叔,你可以出院了!”
这句话意味着重庆市首例脱机拔管成功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了。
据了解,患者蔡某今年69岁,于1月28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1月30日被送至市公卫中心后因病情恶化,转入负压病房。在医护人员十多日轮流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者成功脱机拔管,身体逐渐恢复,两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达到出院标准。
3月7日下午,阳光明媚,蔡某在医务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救护车离开了市公卫中心歌乐山院区。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市公卫中心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岗位,奔忙在抗疫一线。歌乐山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市级医疗专家组成员袁国丹自接到紧急任务后,就立即转战到隔离病房报到,进入负压病房工作。
负压病房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任务繁重。
41岁的袁国丹每天12个小时连轴转,从病房工作完回到住处后,还通过电话、微信工作群等询问患者情况,如遇紧急情况,便立即返回病房。抗疫工作中,袁国丹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身体状况,优化成员排班流程,让团队每位成员对每一个病人都做到温馨的服务。在病人眼里,他不仅是优秀的医疗专家,更像是亲人。袁国丹坚守岗位,奋不顾身地奔赴战“疫”一线的行动只是市公卫中心在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个缩影。战“疫”50余天来,市公卫中心有无数像袁国丹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来临时,他们默默无闻,负重前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
驰援有爱 众志成城携手战“疫”
市公卫中心作为重庆市四大定点救治单位之一,在这场战“疫”中,各区县医院及社会各界对市公卫中心进行了重要驰援。
自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呼吸、感染、重症等学科的市级专家团队13位成员第一时间入驻市公卫中心长期驻点,在全市、全院、全天候开展工作。针对市公卫中心的31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诊疗,专家组成员们与市公卫中心协力前行,共同协调开展各项新技术,推动救治工作切实有效实行。同时,进行专题研判,总结分析防控“标准动作”,紧急病例会诊和巡查把关,并亲临一线查房、有创操作,集中讨论治疗方案。
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万盛区人民医院、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北碚区中医院、巴南区人民医院、垫江县人民医院、垫江县中医院9所医院选派院内担当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符合专业要求的43名医护人员对市公卫中心进行医疗支援,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同行们携手战“疫”的协作精神。
此外,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市公卫中心防控工作,并给予物质爱心支援。截至目前,市公卫中心陆续收到重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重庆市万和连锁药房有限公司等140余家爱心单位、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300余批次,接收捐赠医用物资及医疗设备160余项,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也给中心的“疫线”医护工作者鼓励和信心。
战“疫”有效 达成双“清零”目标
“最后一例危重症已经治愈达到出院标准,我们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全部‘清零’!”
3月10日中午,市公卫中心在市级专家组病例讨论会上表示,经过一系列检测,中心最后一例危重症患者孙某治愈达到出院标准。
入院时,孙某病情不容乐观,且有加重迹象。对此,市级专家组、院级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三级团队不分昼夜,精诚合作,密切配合,攻克难关。孙某由最初的危重症减轻为重症,再转为普通病症,最后治愈出院。这标志着经过47天的奋战,市公卫中心实现了31名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全部到达出院标准的双“清零”的目标。
在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双“清零”成就背后,是整个医疗团队的努力。针对医务人员,市公卫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医护人员多次培训诊疗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和个人防护。针对患者,新冠医疗团队采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实行三级施治,在确保最佳治疗方案的同时,又保证患者第一时间接受到专家组诊疗方案;在用西医之所长的同时又取中医之精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100%接受中西诊疗方案;护理团队更是精诚合作,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切实把医嘱执行到位。
经此一“疫”,在市级专家组团队帮助下,市公卫中心对重症患者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如俯卧位通气、血浆置换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综合使用,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带教了一批青年医护人员,让他们在新冠肺炎的战“疫”中笃定初心,职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为中心未来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虽然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双‘清零’了,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仍需要认真做好剩下的工作。”市公卫中心负责人表示,面对重庆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调整为二级的新形势、新挑战,市公卫中心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中心安全稳定,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最后的胜利。
秦莹 图片由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