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重庆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要发挥好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第007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
重庆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要发挥好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3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

龙晓菲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紧紧扭住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输出,加强力量薄弱地区防控。社区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最末端,也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在当前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广大社区工作者必须继续坚定信心、坚守阵地,总结防控经验,完善防控方法,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

  举群众之力,保障防控力量。辖区联动,广泛号召动员社区民众参与社区防控工作,推进社区工作队伍社会化,是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的关键一环。居民是社区的主体。辖区内的小区业主、物业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的对应机构和人员等,都应归属于社区居民范畴,纳入社区防控队伍。地域性扩展“社区居民”的外延,社会化发展社区防控队伍,有效利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人力和物力,举全社区民众之力,统筹社区防控,是非常时期的必备之举。在社区治理共同体中,基层党组织是社区防控的领导主体。凭借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及对基层人、事、物的熟悉度,基层党组织能够有组织地安排社区防控的各项工作,有目的地推进社区与辖区相关单位的合作共治,有策略地调动和安排社区各类人员的防控工作。为此,要坚持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以“划片分配、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治理为基本模式,分岗轮班,合力共筑疫情防控的社区堡垒。

  以制度之矩,维护防控秩序。以法治与德治为抓手,将社区防控工作纳入规则制度和民主监督之中,是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的基本要求。法治是规范社区行为、推进疫情防控措施的外在约束和制度保障。要根据社区居民意愿,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社区管理公约和章程,并用规章解决好各种不文明不合理、妨碍和干扰社区防控的不良行为。加强法治宣传,增进居民法治意识,夯实依法治理的群众基础。同时,社区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德治是固化社区秩序的内在约束和人心保障。培育讲文明重德行、讲修养明事理、重公德弃私欲的社区环境,有助于社区民众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的强大力量。

  以技术之智,保障防控精准。防控疫情就是和时间赛跑。提升效率,精准防控,是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的关键。智慧小区能够轻松、高效、精准、有序地完成疫情防控的宣传与排查、居民行程的追踪与上报、社区安全的管控与服务等各项工作,充分体现了社区的技防本领。有条件的社区,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成小区内公共信息应用和业主家庭智能应用等载体资源,立足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社区内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各类居住人员的事务管理和行政管理,实现对社区医用物资和捐赠物资的有效统筹,实现对居家隔离群众情况的及时、快速反馈。基础条件不完善的小区,也需要织密网格,并以网格QQ群、微信群、防控数据App等形式随时收集掌握居民的动态数据和需求。条件不具备的特殊家庭,需纳入特需居民名单,由专人负责。各网格数据每天汇总上报,供政府进行疫情判断和决策。信息技术为社区防控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是打赢疫情防控社区“堡垒战”的重要武器。

  以暖心服务,筑牢防控信心。社区防控是管理工作,但归根到底是服务工作。离开服务谈防控,就脱离了防控的目的和初衷;离开管理谈防控,就无法确保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服务之心去管理,以管理之姿去服务,以暖心之爱培育居民抗疫的定力和信心,是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每天定时通报疫情信息,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正面积极的防疫新闻,坚定居民战疫的信心。要贴心服务居民生活,构筑居民战疫的耐心。如每天定时电话或视频回访居家隔离的社区居民,并从身体、心理、生活入手进行全方位关照。详细备案社区居民出入情况,对出入特别频繁的社区居民,要明确其工作性质,重点记录。实行公共场所全面定时消毒和防疫登记制度,并打卡社区各网格QQ群或微信群,接受社区居民监督。实行每周集体订购生活物资制度,减少居民出门次数。实行返工返学出行信息预登记制度,为后续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奠定基础。要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增进服务意识,筑牢社区居民防控疫情的坚定信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一般选题成果,项目批准号:19JDSZK114)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