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5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袁国丹正在视频连线了解患者病情。记者 龙帆 摄 |
1月26日,我进入市公卫中心负压病区,已连续工作十几天。
我所在的负压病区收治的是重症、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尽管我已经有些疲惫,但作为病区负责人,我必须顶住压力,全力救治患者,给同事们信心。
其实,就在3天前,一位危重症患者就出现紧急情况,须要气管插管。
这是此次疫情中,我们医院遇到的首例气管插管,根据病人体型,我们事先预判可能是困难气道。这意味着插管位置将难以辨认,一旦导管送错位置,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做了很多预案,最后由我跟市级专家组的王导新医生,我们医院麻醉科的谭蓉丹医生一同完成插管,很成功。
说实在的,进去之前,我也不是没有顾虑。插管期间,患者因咽部异物感产生对抗,咳嗽时喷涌出大量气溶胶,即便穿着防护服,带着正压面罩,也有感染几率。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
可我们重症医学科与其他科室不同,首要任务是救命,要跟死神抢人。情况紧急,这次插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我经验丰富,必须亲自上。
让我欣慰的是,我还有一批专业过硬的同事,他们在与我并肩战斗。我们成功应对了不少紧急、危重的情况。
尽管我们很疲惫,我们想休息,但职业精神支撑着我们,勇往直前,撞开一堵堵墙,给患者打通生的路。
(本报记者 陈钧 栗园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