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为什么能获评十大纪录片入围作品?它的成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为此,1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该片总策划周勇、总导演徐蓓。
既获专家好评也得到市场认可
重庆日报:该片的获奖对重庆纪录片行业有何影响?
徐蓓:《城门几丈高》是重庆首个获得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的入围作品。同时,该片还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奖。
重庆日报:专家有怎样的评价,市场表现如何?
徐蓓: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说,《城门几丈高》是影像方志类纪录片的探索之作,它通过诗性的叙述,温软地构连了渐已冷却的史料碎裂,使旧时景物与现实通过影像书写、音效创维,呈现出丰富的怀想空间,而观者生发联想的同时,则对远逝的时光充满温暖的敬意。权威数据表明,该片豆瓣评分9.2,微博主话题阅读量732.5万人次,视频点击量1166万次,微信公号刊发量1117篇,文章累计阅读量超289万次,具有上佳的社会表现。
必须坚持“三重庆”的创作追求
重庆日报:对于这次获奖,您有怎样的感悟?
周勇:关键是要打造“硬核”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一是必须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追求。我们奉献给人民的必须是培根铸魂的精品,而不是缺魂少魄的赝品;必须是为人民立言的大情怀,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小确幸;必须是引领风尚的时代号角,而不是病态呻吟的戏说水货。
二是必须坚持“三重庆”的创作追求。重庆急需本土题材的作品,决不能炒冷饭、走捷径、求热闹,那样做,对城市文化的积累和贡献不大,观众也不买账。《城门几丈高》之所以受社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重庆人的原创作品,重庆题材的原创作品,重庆机构制作的原创作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理,这“三重庆”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
创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重庆日报:不少人认为研究历史就是钻故纸堆,该纪录片是将学者的研究成果,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的展示和再创作,这对我们有着怎样启示?
周勇:传统的历史学著作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性转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城门几丈高》的成功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研究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转化的程度决定传播的广度。《城门几丈高》传播的广度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它的学术底本《重庆开埠史》所达不到的。其主创团队从历史和电视两个方面抓住了时代的赐予,用影像的方式再现了重庆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几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重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了学术性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重庆日报:您觉得该片的获奖对于重庆纪录片的发展有何意义?
徐蓓:《城门几丈高》能够在众多纪录片中突出重围获得提名和入围,是非常不易的,对于我们团队是一种鼓励。从《大后方》到《西南联大》,再到《城门几丈高》,我们一直坚持让纪录片既有人文精神的厚重,又有接地气的灵动,尽可能对重庆城市的文化提升作出贡献。
讲好重庆故事增添重庆文化底蕴
重庆日报:片中有没有什么遗憾?
周勇:有。从历史的角度讲,学者的研究还有待更深入。主要是如何更好地回答现实对历史学提出的时代之问?如果在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整体步伐,重庆城市对外开放资源,近代以来重庆经济、文化、社会的丰富内涵,具有历史学特点的影像史学的理论和实践,重庆历史影像的深入发掘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为更大些,纪录片题材就会更丰富,内容就会更精彩。
从电视的角度,电视人的表达还有待更深刻。如何更紧密地与历史学者合作,在“三重庆”上下功夫;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历史,并创造性地运用电视语言、手法,准确地表达历史等都还需要努力。
重庆日报:下一步,您们有怎样的打算和安排?
周勇:主要是要在重庆题材上下功夫。在重庆历史的若干重大题材、重要时段、重要专题上,历史学者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我希望与电视、戏剧、小说、诗歌、音乐家们合作,创作出更多具有重庆特色、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徐蓓:我们目前正在规划下一部以重庆为选题的纪录片,讲好重庆故事,增添重庆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