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州区大进镇残疾人熊继忠在喂食年猪 |
 |
市残联对口帮扶北碚区小华蓥村修建的无障碍设施 |
 |
全国自强模范刘毅将带动30余户残疾人家庭和55户贫困户共同脱贫 |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残联始终把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首位,立足全市实际和自身职能,大力推进残疾人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康复扶贫、抓党建促脱贫等工作。
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市残联系统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贫困地区帮扶、“一户多残”家庭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支持失能贫困残疾人集中供养区域性中心建设、“关注残疾、冬送温暖”等一系列专项行动。
同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多项扶残惠残政策措施,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分户低保、29项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等,推动普惠与特惠政策有机衔接,让残疾人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有效促进了残疾人家庭增收脱贫。
新路新家新生活
在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开州区大进镇,熊继忠算得上是个有名气的能人。这个盆骨用钢板打着“补丁”的肢体四级残疾人和妻子一起,依靠生猪养殖摆脱了贫困。
“去年卖了70多头猪,毛收入上差不多有10万元。”熊继忠说,今年他还准备把农家乐开起来,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而今的熊继忠,和6年前判若两人。
2013年,他在一次煤矿事故中被砸断了盆骨。受伤后的前两年,熊继忠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行走。单位在支付数十万元医疗费用后倒闭,后续赔偿没了希望。面对困境,熊继忠一度丧失生活的信心。
孩子要读书、家人要吃饭……生活的压力不能让妻子一人承担,“要生存,必须站起来”。想通后,熊继忠开始拄着拐杖加强锻炼,同时和妻子一起学习饲养生猪。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身体的逐渐好转,熊继忠的养殖技能也在稳步提升。依靠养殖挣的钱,夫妇俩人供两个孩子念完大学并成功就业,生活压力不断减轻。
2019年8月,就在熊继忠为扩大生产规模筹集资金犯愁之时,市残联主要领导来到熊继忠家走访慰问,现场办公为他解决了1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对其房屋进口道路进行硬化、在院坝修建花台和栅栏、拆除并改造原旧猪圈,还会同当地党委政府,准备把熊继忠的生猪养殖场打造成当地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
事业甜蜜富有望
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华蓥村的肢体四级残疾人杨云刚和熊继忠年龄、经历相似。
2003年的一次煤矿事故,导致杨云刚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后,全家一度挣扎在温饱线上。杨云刚一直都明白,摆脱贫困还需要靠自己努力去打拼。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后,他通过岳父的教授和帮助,开始学习中蜂养殖。
在杨云刚的坚持和精心养护下,2008年至今,他养殖的蜜蜂数量从原来的几箱发展到300余箱,也从一名贫困户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村民和残疾人养蜂,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6月27日,市残联脱贫攻坚专题调研走进杨云刚家中。市残联全体党员干部出谋划策、集智攻关,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市残联主要领导与金刀峡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现场办公,由市残联投入专项资金11.5万元,帮助杨云刚的养蜂合作社新建起了产品加工展示间,并改善了周边生活环境。
小华蓥村是北碚区的3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建卡贫困户35户109人、残疾人家庭61户,其中贫困残疾人家庭8户。
“今年,市残联拨付资金共计200万元,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上对小华蓥村进行对口帮扶。”小华蓥村驻村“第一书记”、市残联派驻干部罗也说。
其中,按照《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华蓥村残疾人创业基地等扶贫项目帮扶方案》,1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方便残疾人出行周边1.2公里的道路硬化、残疾人养蜂创业基地建设、残疾人产业扶持和驻村工作经费开支等项目,另外100万元用于解决村内饮水提质、厕所改造以及太阳能路灯安装等,所有项目预计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
坚决啃下“硬骨头”
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健全人贫困发生率高出两倍以上。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硬骨头”。
像熊继忠、杨云刚这样的残疾人典型还有很多。虽然身体有诸多不便,但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展现了新时代重庆残疾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他们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是全市残联系统用心用情帮扶、全力以赴攻坚的真实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市残联的殷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残疾人兄弟姐妹一定会同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