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两不愁三保障”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一户多残”专项帮扶 让这家人重扬希望的风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关注残疾、冬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全面展开
第010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户多残”专项帮扶 让这家人重扬希望的风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关注残疾、冬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全面展开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1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主城区首家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去年11月在北碚区投运 摄/杨毅

    人工耳蜗植入残疾儿童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市残联与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联合开办的残疾人“扶智班”于去年9月9日正式行课   摄/杨毅

  2019年以来,市残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摸清底数、剖析原因、找准症结,分门别类制定帮扶措施。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专项调研,将现场解决问题与建立帮扶机制相结合,督促区县层面落实与市级层面推动相结合,全力解决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目前,全市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实现动态清零,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稳步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不愁吃不愁穿

  建设8个贫困失能残疾人集中供养区域性中心

  吃和穿,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如何让贫困残疾人实现吃穿不愁?

  去年11月26日,主城区首个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在北碚区投运。“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照顾得也好……”69岁的王孝春患有偏瘫,过去长年依靠患病的妻子照料,儿子因智力偏低没有工作。因照顾不到位,这两年王孝春的身体越来越差。随着照护中心的正式运行,王孝春作为首批贫困失能人员被安置进来,仅一个多月,他身上异味不见了,褥疮也开始好转。

  近两年,市残联投入资金7300万元,推动在黔江、涪陵、沙坪坝、北碚、江津、永川、垫江、奉节8个区县建设贫困失能残疾人集中供养区域性中心,目前已初见成效。

  同时,市残联联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调整重庆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的通知》,将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将一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将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

  市残联积极推动出台特惠政策,继续落实政府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按我市个人缴费最低档次代缴政策,积极协调市人力社保局进行数据比对,对符合条件未参保人员进行精准政策推送和宣传动员,全市残疾人养老保险参保率显著提升。

  住房安全有保障

  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4445户

  去年11月10日,巴南区丰盛镇油房村贫困残疾人何廷武喜迁新居。

  今年54岁的何廷武,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既无生活来源,也未结婚成家,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居住条件也较为简陋,属于D级危房。

  得知何廷武的困境后,巴南区残联将其列为残疾人“阳光安居工程”项目对象,组织村组资助树木、砖瓦,当地群众义务助工,为他建起了3间砖木结构的新房。宽敞明亮的新家两室一厅,厨厕齐备,水电气通信一应俱全。

  “感谢‘娘家人’的帮助,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何廷武激动地说。

  像何廷武这样从“阳光安居工程”项目获益的残疾人,在巴南区还有很多。2019年以来,巴南区把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问题作为大事来抓。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巴南区建立了残疾人危房改造档案,并对危房改造户统一进行一周的公示,确保群众认同、社会认可。

  巴南区专门成立了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去年该区共完成120户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这些残疾人家庭将在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家。

  纵观全市,市残联积极主动配合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存量的核实认定、统计汇总、申报等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2019年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4445户,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9447户。

  基本医疗有保障

  渝鲁携手大力防范因病致残、因残致贫

  去年10月,2019年鲁渝残疾人扶贫协作“先天性唇腭裂儿童手术救助项目”圆满结束。项目累计筛查唇腭裂患者475名,提供救助服务312例,完成手术救助210例,任务完成率达105%。

  2018年12月,渝鲁两地残联在山东济南签订残疾人扶贫协作协议,成立由两省市残联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鲁渝残疾人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两省市残联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以及扶贫协作协调工作小组常态化联络机制。

  两地整合优势资源,从预防残疾角度,将“先天性唇腭裂儿童手术救助”列入鲁渝残疾人协作项目,大力防范因病致残、因残致贫等问题。

  因病致残、因残致贫,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去年以来,市残联着力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截至目前,合川、璧山等6个国家、市级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试点区县共开展孕产妇产前筛查诊断6137人,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1258人,残疾评定34327人,大型宣教活动235场,宣传教育覆盖8.5万人次。

  巫溪县上磺镇高家村的王庭是一家。是一系列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王家的3个孩子中,老大、老三听力残疾,老二多重残疾。去年1月7日,市残联康复社会部工作人员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来到王庭是家中,查看了3个孩子的病情。随后,对王家老大、老三实施了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市残联康复社会部工作人员还依据《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落实了3个孩子的康复训练政策。“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市残联,帮了大忙。”王庭是的爱人当场就流下了热泪。

  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开始逐渐回到正轨。

  接受教育有保障

  “一人一案”解决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问题

  去年9月,市残联与市医药卫生学校联合开办的残疾人“扶智班”正式行课。该班面向全市贫困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招生,首批31名学生全部为“康复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学制为全日制3年,毕业后可获中职文凭。学生就读期间,不仅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全免,市残联还给予他们一定生活补助,并在毕业后提供就业推荐服务。

  “能到残疾人‘扶智班’学习,我感到十分幸运。”涪陵区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方堯平说,他一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朝着“立德立志,善学善能”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教育,是阻断穷根的最好手段。2018年底,市残联投入资金341.4万元,首次对全市特教学校在校生开展专项慰问;2019年底,市残联又投入297.35万元,对全市特教学校在校学生再次开展慰问活动。市残联联合市教委,要求区县残疾人教育专委会对适龄残疾少儿接受义务教育方式进行评估认定,提出入学安置建议。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中,各区县残联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一人一案”解决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问题。

  此外,市残联还积极开展各项助学项目——继续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为360名学前残疾儿童发放助学金108万元;为重庆师范大学残疾学生实习训练基地落实补贴65万元;与多部门联合下发《重庆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政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