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路子要坚定不移走下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超1100亿元投资为何涌向重庆山城后巷撬动重庆消费新蓝海新中式食品“圈粉”重庆年轻人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个路子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超1100亿元投资为何涌向重庆
山城后巷撬动重庆消费新蓝海
新中式食品“圈粉”重庆年轻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式食品“圈粉”重庆年轻人

  (上接1版)

  这股将中医药融入美食的风潮并非个例:杭州市中医院的黄芪枸杞饼和茯苓山药糕,上线一月销售额便突破50万元;上海龙华医院的九黑芝麻丸一度卖断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即食阿胶糕与桂花龟苓膏,也成为热门伴手礼。

  这些产品共同特点是包装时尚、口感现代、食用便捷并具养生功效。正如刘颖所说,售卖的不仅是食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舌尖到空间,餐饮界刮起“新中式风”

  如果说医院的“新中式”是养生与潮流的结合,那么重庆餐饮界的“新中式”,则是一场从产品到空间的全面焕新。

  在大坪龙湖时代天街一家咖啡店门口,古风外摆区座无虚席,不少身着汉服的顾客正在拍照。走进店内,淡淡中药香扑鼻而来——这里主打“四物生甘”“桂子飘香”等国粹浮云奶咖,将药膳与咖啡创意融合。

  产品负责人阿豪介绍,该店开业仅40多天,日销量已突破300杯,主要客群为年轻人。“从乌梅汤、养发饮到熬夜护肝茶,中药材正走出药房,走进年轻人的日常。”他表示,药膳咖啡契合了当下“朋克养生”的新趋势。

  “国潮”茶饮也在重庆加速布局。2022年,“茶颜悦色”进驻重庆,落地多家门店;“霸王茶姬”入渝后影响力持续攀升。与此同时,本土新兴品牌不断涌现,如2021年创立的“初茶花月”,目前已在重庆、成都等地开设30多家门店,其中重庆有16家。

  “我们将麻花、怪味豆、折耳根、梁平白柚等本地特产融入饮品,产品名也融合国风与重庆特色。”“初茶花月”有关负责人介绍。

  用一顿饭的时间“穿越古今”,在重庆已不鲜见。陶然居大观园新国潮坊打造出一片沉浸式消费空间:小桥流水、油纸伞,身穿汉服的服务员……这座2万平方米的街区,将涪陵油醪糟、丰都麻辣鸡等传统小吃,与剧本杀、茶百戏等新业态结合,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体验。“国庆期间日均接待3万人次,国风宴席已预订到明年。”街区有关负责人说,街区70%的客群为年轻人。

  类似场景在重庆日益常见。巴国城某宴会餐厅推出“198元宫廷盛宴”,提供汉服妆造服务,菜单设计也颇具古意,分为“迎宾之礼”“宴宾之礼”等环节。

  从茶饮到正餐,新中式正在重塑重庆餐饮生态。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重庆“新中式餐饮”相关商户数同比增长2.8倍,订单量增长310%,“新中式茶饮”“新中式烘焙”“新中式正餐”成为三大核心赛道。

  从“网红”走向“长红”,新中式“圈粉”密码

  新中式食品为何能精准“圈粉”年轻人?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是根本原因。”他说,如今,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新中式食品恰好成为这种情感的载体。

  莫远明进一步分析,“Z世代”成长于物质丰富时期,追求个性与差异化,新中式食品既满足其对独特体验的需求,也具备社交分享价值。“这些包装精美、富含文化内涵的食品,很容易成为年轻人社交平台上的‘硬通货’。”

  刘颖则从健康角度给出解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健康意识提前觉醒,有养生需求,但传统方式过于繁琐。新中式食品正好解决这一痛点。”她说,年轻人青睐“轻养生”“懒人养生”,希望在快节奏中便捷获得健康保障。“我们改良传统配方,减糖减油,添加粗粮和药食同源食材,更符合现代营养理念。”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艾瑞咨询《2025中国新中式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2%的年轻人因“文化认同”购买新中式食品,58%看重“健康属性”,47%出于“社交分享”需求。

  面对新中式食品的蓬勃发展,一个关键问题浮现:这究竟是短暂的风口,还是可持续的长期趋势?

  莫远明认为,新中式食品要从“网红”走向“长红”,需应对三大挑战: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供应链优势、平衡传统与创新。他建议品牌深耕产品研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构建差异化优势。“文化是外壳,产品才是内核。缺乏优秀产品力,再华丽的文化包装也难以持久。”

  同时,莫远明也建议,新中式食品要做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工艺或技术创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产品品牌,精准对接消费市场需求等。

  刘颖则从医疗健康角度补充:“新中式养生食品应遵循科学原则,避免夸大宣传,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科学改良,使其更契合现代人体质与口味。”

  新中式食品的兴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一次成功碰撞。在年轻人追捧下,市场前景广阔,但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品质,方能在这场消费新潮中行稳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