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九类街面警情同比下降超四成山城后巷撬动重庆消费新蓝海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忙5-12版刊登<br/>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会刊新中式食品“圈粉”重庆年轻人
第001版:要闻
 下一版 
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九类街面警情同比下降超四成
山城后巷撬动重庆消费新蓝海
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忙
5-12版刊登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会刊
新中式食品“圈粉”重庆年轻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
微更新唤醒老巷活力
山城后巷撬动重庆消费新蓝海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邱小雅

  ● 山城后巷是重庆背街小巷经城市更新后形成的特色街区,既有市井烟火气,又蕴含独特文旅价值

  ● 山城后巷分为商圈后巷、景区后巷和社区后巷三类

  ● 重庆将从实现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培育消费新场景;推动片区整体提升;促进更新可持续发展四方面推动“后巷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重庆,一条条隐于繁华深处的老街巷正悄然新生——戴家巷崖壁旁咖啡飘香,罗汉寺下妙街点亮夜经济……这些曾经被遗忘的山城后巷,如今正成为市民寻味记忆、游客体验山城生活的新地标。

  近日,《重庆市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以“山城后巷”品牌为抓手,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发展“后巷经济”,推动老街巷在保护中焕发全新活力。

  山城后巷如何系统打造?怎样实现持续生长?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三类特色后巷

  点亮山城角落

  何为山城后巷?中规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静给出清晰定义:它是重庆背街小巷经城市更新后形成的特色街区,既有市井烟火气,又蕴含独特文旅价值。

  “山城后巷主要分为商圈后巷、景区后巷和社区后巷三类。”王文静介绍,每个项目打造都需综合区位、交通、客群与消费特征,实现精准定位。如今,一批特色鲜明的后巷已在山城遍地开花。

  商圈后巷,聚焦商业潜能,与核心商圈形成互补联动。例如,南坪商圈的后堡、观音桥商圈的鲤鱼池,既延伸了主商圈的消费场景,又为年轻潮流人群提供了更具探索性的社交消费空间。

  景区后巷,巧妙分流核心景区客流,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式游览,转向“深度沉浸”式体验,解锁山城旅游新玩法。例如,洪崖洞旁的戴家巷、磁器口旁的磁器口后街、罗汉寺旁的妙街独具匠心。

  社区后巷则扎根民生。紫薇路的文艺小店、民心佳园夜市的烟火美食、重庆北站丁香路烧烤夜市的热闹氛围,直接服务周边居民与往来旅客,补齐“最后一公里”生活服务短板,成为家门口的“幸福空间”。

  新场景新业态

  激活消费潜力

  山城后巷的魅力,不止于环境的翻新,更在于消费新场景的营造与发展动能的转换。

  “重庆北站丁香路烧烤夜市,曾是一条普通背街小巷。”王文静说,如今这里已成为重庆夜经济新地标。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它精准对接居民、旅客、白领三重消费需求,以多元业态和亲民价格留住烟火气,从单一烧烤夜市升级为活力满满的特色后巷。

  在更新过程中,重庆后巷积极引入文创、茶咖、精品小店、特色餐酒吧等业态,着力打造差异化、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解放碑商圈内,罗汉寺旁的妙街堪称典范。这条曾经无人问津的狭窄通道,如今汇聚文创珠宝、咖啡轻食、特色餐酒吧等融合业态。千年古刹的宁静与现代消费的潮流在此碰撞,成为重庆后街体系的新名片,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渝中区戴家巷崖壁后街同样吸睛。嘉陵江畔的悬崖边缘,9个巨型橙色集装箱错落堆叠,构成独具特色的青年社交地标。运营方介绍,这条不足200米的街巷,凭借独特的崖壁临江地形,已吸引40余家特色店铺入驻。消费者在此可俯瞰嘉陵江奔流、在美景中品尝美味咖啡,享受惬意时光。

  当前,重庆正以“老街巷+新经济”“老建筑+新消费”为抓手,将老墙面、旧台阶、古树木等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新功能植入有机结合,让“背街小巷”成功变身“经济旺街”。

  系统谋划+长效经营

  护航持续发展

  “山城后巷更新,不是重庆城市更新的‘补充题’,而是关乎城市气质与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重庆市设计院总经理助理、研创中心主任方小桃表示,这是重庆打造全国标志性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对于未来更新路径,方小桃建议分类施策、重点先行:毗邻公园、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可作为公共网络的活力纽带先行更新;高密度居住区的街巷,围绕补齐社区服务短板优先提升;承载历史记忆与特色风貌的街巷,聚焦新场景、新业态植入,实现文脉保护与活化利用。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是系统工程,需用好“绣花针”、打好“组合拳”。未来将从四方面推动“后巷经济”高质量发展:

  尊重历史,实现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在尊重街巷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保护传统风貌与街巷空间,让历史底蕴转化为城市独特魅力。

  动能转化,培育消费新场景。深入探索“老街巷+新经济”模式,用现代设计活化传统元素,聚焦年轻消费需求引入新业态,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系统谋划,推动片区整体提升。立足提升片区整体服务能级,以点带面推进更新,利用闲置空间补齐社区食堂、养老托育、停车充电等公共服务短板,切实解决居民“急难愁盼”。

  长效经营,促进更新可持续发展。将运营思维前置,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构建项目自身“造血”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逻辑的有机统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