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培训覆盖多少农户?”“稻油轮作的油菜管护有哪些关键节点?”初冬时节,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的田间地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院士飞行团”实地考察。
龙印村有个粮油科技小院,自2024年3月入驻以来,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扎根沃土、深耕细作,围绕“一粒米”开展科技攻坚与产业革新。这群扎根田间的“新农人”,正以科技为钥,解锁千年良田的丰产密码,让梁平大米从“论吨卖”的原粮,变成“论盒卖”的优质商品。
智囊团田间“问诊”:破解高产不高效困局
梁平有103万亩高标准农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超43万亩,是我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然而,此前这片沃土的价值未能充分释放,常有“高产不高效,增产不增收”的困扰。
2024年3月,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与梁平区携手,在安胜镇龙印村共建重庆梁平粮油科技小院。首批入驻的西南大学研究生王至硕,用一年半时间走遍梁平15个乡镇开展调研,他总结了两大痛点:品种杂乱无章,农户多坚守高产但口感、卖相滞后的传统品种;加工粗放,超七成稻谷仅简单脱壳后作为原粮出售,只能“论吨卖”,附加值很低。
“种1000多亩水稻,每亩净利润才70多元。”种植大户罗先华的话语,道出了农户的无奈,“好米卖不出好价,谁还有动力提质?”
对症下药,科技小院开出“良方”,推广两项关键技术,一项是“侧深一次性施肥技术”,全程无需追肥,省工又省肥;另一项是撒施师生们自主研发的纳米铁肥、纳米锌肥,可解决传统微量元素肥易沉淀、撒施不均的难题。
试验田里见真章:从“闭门羹”到“追着学”
“你们连地都没种过,还来教我们?”不少农户直言不讳。科技小院的师生在推广技术时吃了“闭门羹”,如何让“凭经验、靠感觉”耕作的农户接受新事物,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师生们在龙印村建起200亩集中连片的试验田,打造技术“样板间”:一半采用“侧深施肥+纳米铁、锌肥”集成技术,水稻苗齐秆壮、叶色浓绿;另一半沿用传统种植方法,长势明显逊色。
星桥镇两路村“田中秧”合作社负责人蒋丽英,起初对学生娃搞农业也半信半疑,亲眼看到试验田里的鲜明对比后,她主动找上门求教。
今年,蒋丽英的合作社全面采用科技小院的技术,测产结果令人惊喜:水稻单产从500公斤跃升至592公斤,种植成本还降低了20%。“过去凭经验种田,以为亩产500公斤就到顶了,没想到科学种植能让产量和效益双提升。”蒋丽英感慨道。
科技小院趁热打铁,建起农户微信群,定期开直播、发技术手册,每次培训都有近200人观看。那些曾经质疑的农户,如今成了最积极的“学生”。丰收季传来捷报——梁平平坝丰产优质水稻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798.4公斤,刷新当地历史纪录。
品牌化赋能升级:从“农产品”变为优质商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让“好米”被看见、被认可,才是实现价值的关键一跃。
科技小院助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稻米区域公用品牌“梁娃·嘿霸稻”,将梁平地域文化与产品特性深度融合,通过品牌化运作,让梁平大米从“农产品”升级为“商品”,成功实现品牌溢价。
在此基础上,科技小院还构建起明月山粮油全产业链“三良一品”绿色发展体系,筛选出优质稻、健康稻、加工稻三大类品种,运用谷物质构重组技术,开发出低GI控糖营养大米,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过去,梁平大米多以50公斤、100公斤的编织袋形式走向市场;如今,它们被装入设计精致、富含文创气息的礼盒中,一盒盒一两公斤装的低GI控糖米,以“精准营养、健康轻食”为卖点,成为健康饮食人群的新选择。
渠道也在焕新。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梁平大米、保鲜米粉等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农户们欣喜地说,种植优质稻的每亩净利润比以往提高了上百元。
从“论吨卖”到“论盒卖”,梁平大米凭借科技赋能与品牌升级,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价值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