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2000余名人大代表下沉乡村助力振兴海归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召开按需弹性引入“最强大脑”助企攻坚迈向新征程!重庆谋划“十五五”宏伟蓝图重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高质量发展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奉节2000余名人大代表下沉乡村助力振兴
海归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召开
按需弹性引入“最强大脑”助企攻坚
迈向新征程!重庆谋划“十五五”宏伟蓝图
重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按需弹性引入“最强大脑”助企攻坚

  (上接1版)

  企业的困惑并非个例。“南川当时有超三成创新型企业在引进高端人才时,曾面临过类似的难题。”南川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全职引才成本高,是当时区内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局。”

  企业的呼声成为改革的起点。2023年3月,南川区开始探索柔性引才机制,立足先进制造业、文旅康养、现代农业3个增长极建设需求,实施“潮汐人才”计划。

  南川区相关部门深入40余家企业摸底,发现企业并非总需要专家常年坐镇,更多是在技术攻坚的“尖峰时刻”急需“最强大脑”,却苦于没有可靠渠道。

  “专家凭什么愿意来?企业以前零散邀请,专家投入产出比低,缺乏保障。必须搭建一个长效平台,让专家‘来得顺畅、干得舒心、付出有回报’。”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区里一方面联系高校联盟,建立了涵盖300多名专家的“人才库”;另一方面通过“渝才荟”数字平台动态摸排企业需求,形成精准的“需求清单”;再通过“校地交流会”“项目推介会”促成“企才双选”,让专家和企业像“相亲”一样面对面谈合作,确保来的都是企业最需要的人,干的事都是产业最紧要的环节。

  合作模式不断丰富——

  从“周末工程师”到“常驻智囊”

  平台搭好了,第一口“螃蟹”怎么吃?重庆上药慧远成了首批“尝鲜者”之一。

  通过平台,企业联系上重庆中医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杨军宣。“最初只想请杨教授做几次技术指导,解决法半夏炮制收率不稳的燃眉之急。”汪正龙回忆。

  没想到,杨军宣来到企业后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实验室在学院,问题在车间,来回折腾。不如把实验设备搬进来,我们在生产线旁边搞研发!”

  企业的车间里,一时间摆满了烧杯、温控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杨军宣带着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将炮制的每个环节逐一拆解量化。

  他们发现,传统工艺中“老师傅手感”对应的关键控制点,实则是温度、湿度和时间的精确函数。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锁定了最优参数区间,将法半夏炮制收率从83.64%提升至90%以上。企业凭借这套标准化工艺通过国家级检测能力认证,可开展16项中药质量检测,具备了对外检测服务能力。

  “这次合作让我们意识到,专家不仅能‘救火’,更能‘造血’。”汪正龙说,原本的短期指导,已延伸为长期的工艺优化和人才培养。杨军宣团队至今仍定期到厂,协助企业攻关新课题。

  几乎同时,超群工业与成振波教授的合作则呈现了另一种可能。

  因教学任务在身,成振波无法长期离校。但这并未阻碍合作——“我们有难题,就线上呼叫成教授。”超群工业研发人员说,多次关键的降噪技术突破,都是在周末或晚上通过远程视频完成的。

  屏幕两端,成振波调取数据、模拟分析,企业工程师现场调试、实时反馈,形成了“云端诊断—现场验证—快速迭代”的闭环。这种“云端问诊”模式,同样高效地解决了企业的技术痛点。

  从试探性的短期项目,到深度绑定的长期合作;从解决单一技术难题,到共同规划技术路线——企业的需求在合作中逐渐明晰,合作的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少专家从最初的“周末工程师”,逐渐成为企业的“常驻智囊”。

  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

  从“成本负担”转向“价值投资”

  “潮汐人才”机制带来的改变,正在南川各处显现。

  在重庆上药慧远,法半夏年产量从80吨增至200吨,产品打入川黔市场。在超群工业,轻质降噪轮毂成功量产,并获得重庆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在合溪镇,文旅专家李波团队打造的“合溪红·理想镇”让2024年接待游客量较2023年增长4倍。

  更大的改变在发展模式上。对企业而言,人才投入从“成本负担”转向了“价值投资”。“过去我们买专利,现在和专家共享核心技术。”汪正龙道出许多企业家的心声。张群也表示:“专家不仅解决了当下问题,更帮我们看清了行业趋势,实现了从‘购买专利’到‘共建实验室、共创核心技术’的跨越。”

  人才的流动也激活了本土生态。政策要求每位“潮汐人才”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蜂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文华团队指导下,蜂农唐洪的蜂场成为国家级示范点,带动头渡镇农户养蜂600余箱。“罗老师的团队虽不是天天来,但他们把技术带到了山里。”唐洪说。

  这些点的突破,正汇聚成面上的成效。数据显示,南川首批47项柔性引才需求中,技术攻关类达27项,其中8项已进入量产阶段,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增长6300万元。

  南川区“潮汐人才”的创新实践,因成效显著,已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列为值得推广的创新案例。南川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零敲碎打”到“系统推进”,“潮汐人才”柔性机制的实践,不仅破解了区县引才困局,更构建起“人才—产业—城市”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智力活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