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柱县中医院 |
在渝东南的龙河之畔,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以下简称石柱县中医院)扎根于此四十余载,薪火相传。在“十四五”期间,医院完成了从“国家二甲”到“国家三级”的跨越,在党建引领下,通过设施升级、人才集聚、技术创新,书写了一幅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让群众就医获得感、体验感持续提升。
设施焕新
筑牢健康保障硬支撑
走进石柱县中医院,整洁的院区、智能化的设施让人眼前一亮。走廊宽敞明亮,病房里温馨的布置、智能呼叫系统让患者倍感安心。“十四五”期间,石柱县中医院以“美丽医院”建设为抓手,让院区环境与医疗设施实现“蝶变”。总规划用地65亩的院区里,一期35亩与二期30亩建筑群错落有致,650张开放床位分布于标准化病房,为患者打造了舒适安心的诊疗空间。
从病区“6S”管理到全院“12S”管理的精进迭代,不仅让院区环境整洁规范、也让院区内人员秩序井然,最终摘得2024年重庆市五星级“美丽医院”殊荣。
先进的医疗装备是精准诊疗的有力支撑。医院投入资金引进1.5T超导核磁共振、64排CT、DSA、电子结肠镜、呼吸内镜系统、3D高清腹腔镜系统等高端设备,实现中医“望闻问切”与现代影像诊断的精准结合,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坚实保障。神经外科、脊柱关节、普外泌尿等专科微创技术持续突破,脊柱关节科借助内窥镜即可完成复杂操作,让患者在更小创伤、更短疗程中恢复健康,结合传统中医调理,医疗服务舒适度与有效性显著提升。
如今的石柱县中医院,已从硬件设施到服务环境完成全面升级,成为渝东南区域医疗领域的亮眼名片。
人才强基
激活传承创新内生动力
医脉悠长,传承为魂。“十四五”期间,医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程,构建起“引育并举、梯次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500余名医护人员中,20名研究生引领技术前沿,52名高级职称专家坐镇临床中坚,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光复传承工作室与陈益山市级基层名中医工作室,构建起坚实的“传帮带”体系,让中医药精髓代代相传。
在人才的推动下,医院学科建设成果丰硕。“以前找名中医要去重庆主城,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带孩子来做诊疗的李女士感慨道。医院不仅培育了1名市级名中医、1名市级基层名中医、10名县名中医,还打造了针灸、康复、肛肠等特色专科,多个学科成为区域诊疗特色品牌。“醒脑开窍”针法融合现代康复、中医特色疗法结合现代微创等创新模式成效显著,近40项中医特色疗法如小儿推拿、近视调理等惠及群众,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还吸引了不少渝东南及周边区域患者慕名而来。
质效跃升
书写民生福祉新答卷
“十四五”期间,医院以创新驱动发展,医疗质量与服务效能实现双跨越。构建“1+11+N”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推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年—季—月—周”常态化质控闭环,让质量安全之基坚如磐石。医院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为纽带,深化与位于綦江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为桥梁的“綦石卫生协作”,医疗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眼耳鼻喉科开展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眼部整形、玻璃腔注药等3项新技术,心脏介入、神经外科(脑动脉瘤夹闭术、内镜下脑血肿引流术)、骨科(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补术)等高难度手术相继成功开展,年手术量近7000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近60%,彰显了过硬的临床诊疗实力。
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为引擎,医院积极融入区域医疗协同网络,成为国家基层房颤中心、重庆市二级医院卒中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市县级联盟单位,并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心血管专科联盟平台,持续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大病不出县”的民生愿景正逐步化为现实。
“十四五”期间,医院发展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2022年入选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500强榜单,2022、2023连续两年在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获“A”档,位列全国前20%;2023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中医药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八段锦、太极拳”等三个一等奖。
展望“十五五”,石柱县中医院将继续秉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理念,以更精湛技术、更优质服务、更优美环境,为健康石柱建设注入动力,续写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新辉煌。
叶慧 图片由石柱县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