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A级景区大窝社区 |
 |
中药材核心产区云雾乡 |
“以前山上光秃秃的,一下雨就滑坡。现在漫山都是脐橙树,春天开花、秋天挂果,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我家农家乐一年能赚十几万元!”11月初,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村民成金贵站在自家脐橙园里,望着满山翠绿感慨道。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奉节县“十四五”以来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缩影。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三峡库区核心区县,奉节县锚定“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目标,以“九治”生态治理体系为抓手,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激活发展动能,构建起脐橙产业、文旅融合、气候经济、清洁能源、精密制造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该县森林覆盖率达69.49%,长江干流奉节段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空气优良天数连续5年每年超350天,2024年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生态经济占GDP比重均居全市前列,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山区库区绿色发展新路。
生态筑基
从矿山疮疤到绿水青山
“以前这里是硫磺矿,山上连草都长不出来,现在你看,漫山都是杉树和中药材,夏天来避暑的游客特别多!”在奉节县青龙镇大窝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文金平指着曾经的矿区介绍。作为奉节生态修复的典范,大窝社区通过关停130个小煤窑、修复矿区5.8公顷、改造荒山6500余亩,让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奉节县以最坚决的态度推进生态修复,累计完成营造林76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5.7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8平方公里,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280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88.33平方公里。在水环境治理上,完成17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7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10个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一江五河”6个考核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巩固13.96平方公里高污染禁燃区,完成华电奉节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城区主要道路机扫率从70%提升至90%以上,2024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21.6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我们建立了‘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河长’的‘五长’协作机制,2025年累计完成巡林6.2万余人次,查处违法涉林案件16件,就是要让每一片山林、每一条河流都有人管、有人护。”奉节县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奉节,“江清岸洁、山青林茂”已成为常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绿色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产业蝶变
从单一资源到多元生态矩阵
“今年脐橙收成不错,通过‘智慧果园’的物联网监测,我们能精准控制浇水和施肥,优质果率达到85%,一斤能卖到8块多,我家果园能收入4万多元!”在奉节县白帝镇脐橙种植基地,果农王祖国一边操作手机查看果园数据,一边介绍。作为“中国脐橙之乡”,奉节县将脐橙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制定《奉节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环保导则》,推广“果—沼—畜”生态循环模式,建成10个集5G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于一体的智慧果园,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汇源果汁深加工项目,开发出果汁、精油、果酒等3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综合收益提升40%,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高效转化。
截至2024年,奉节脐橙种植面积达38.3万亩,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带动30万果农增收,其中主产区果农年均收入突破10万元,永乐镇大坝村更因产业成效显著获市级有关部门肯定,荣获“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奉节脐橙产业带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也入选2025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十大案例,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中药材种植基地总规模达18.5万亩,道地药材产量达到1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14.85亿元。
在文旅融合领域,奉节县依托“中华诗城”文化底蕴和5A级景区白帝·瞿塘峡、天坑地缝等生态资源,打造“三峡凉都”“中国最美步道“等文旅品牌,深化“山水+文化”融合。“我们将诗词文化融入旅游,建设诗词AI体验馆等项目,年接待研学游客达50万人次。”奉节县文旅委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8亿元,连续三年荣登“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榜单。青龙镇大窝社区实现从“硫磺矿区”到4A级景区的华丽转型,龙桥土家族乡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矿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绿色发展路径。
“以前夏天只能在家避暑,现在开了民宿,一个避暑季能赚10多万元!”在奉节县兴隆镇“三峡凉都”民宿集群,民宿老板李青笑着说。依托“中国气候宜居县”“中国天然氧吧”品牌优势,奉节在兴隆等5个乡镇打造“三峡凉都”,夏季平均气温21.6℃,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000个/立方厘米,2024年避暑季单日游客最高达8万,旅游综合收入超2.7亿元,带动4000余名居民转型为“生态新职人”。
在清洁能源和精密制造领域,奉节县同样成果丰硕。“我们已建成‘风光水储’项目44个,总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其中风力与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7.9万千瓦,排名全市第一。”奉节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总投资84亿元的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正在推进,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00万吨。在生态工业园区,已集聚159家眼镜企业,形成“研发—生产—检测—销售”全链条,2024年实现产值30.2亿元,带动就业3500人,颠覆了“山区不能搞精密制造”的认知。2024年生态工业园区总产值达70.6亿元。
改革创新
从政策驱动到制度保障
“以前企业办理环评手续要跑多个部门,现在通过‘一网通办’,3天就能完成审批,效率太高了!”在奉节县政务服务中心,重庆奉节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办事人员聂文俊拿着刚办好的环评批复,对“放管服”改革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奉节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三个不见面”政务服务模式(线上咨询零时差、数字踏勘零跑动、审批服务零折返),“零跑动”事项达1149项,“一件事一次办”满意率超99.9%,2024年民营市场主体达8.9万户,较2019年增长53.4%。大力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运用,划定21个生态管控单元;建设“生态损益核算系统”,否决27个高污染项目;设立“生态银行”,整合林地、古宅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奉节县联合巫山、巫溪申报的“奉巫巫气候投融资试点”纳入市级试点,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CGEP)核算机制,全域核算总值达231亿元,支持15个气候友好型项目融资35.05亿元,《奉节县多措并举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入选重庆市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我们推行‘生态管护补贴+产品溢价收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建设‘脐橙产业大脑’‘肉兔产业大脑’,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奉节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
从长江岸边的清漂船到脐橙园里的丰收景,从生态工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文旅景区的游客笑脸,奉节县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文/图 韩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