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里!”渝中区打造设计名城软件名城引入房车露营基地 走茶旅融合之路以“三立”之光 照亮孩子未来成才路
第003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
上一版 下一版 
“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里!”
渝中区打造设计名城软件名城
引入房车露营基地 走茶旅融合之路
以“三立”之光 照亮孩子未来成才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里!”
——重庆援建东帝汶灌溉项目背后的故事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佘振芳

  东帝汶莱维农业灌溉项目如期竣工并通过验收。(受访者供图)

  位于东南亚的东帝汶,11月的旱季尾声悄然降临。

  莱维地区的村落里,新修的水渠纵横交错。清澈的水流汩汩流淌,浸润着曾经干裂的土地。耕耘多年的当地农民,第一次在旱季见到如此充沛的水源,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

  播种季来临前,由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所属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建集团)承建的东帝汶莱维农业灌溉项目,于今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

  这是重庆市首个海外农业灌溉工程,历时3年终获圆满。它让当地180公顷农田的灌溉保证率从11%跃升至90%,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图纸落地

  重庆智慧破局海外旱区

  东帝汶,是外建集团的“老朋友”,早在2014年,外建集团就在这里设立分公司。11年间,修建了约60公里公路,承建了BETANO(贝塔诺)农业学校等项目,累计工程合同金额超1.4亿美元。

  但承建农田灌溉项目,还是头一次。

  “这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集团主动调整结构、拓展领域的战略选择。”外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兵说。“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设施联通、民生优先、农业合作”方向,单纯输出交通与房建,已跟不上更高层次国际合作的需求。

  2022年,项目中标后,项目经理邱济东带队奔赴东帝汶实地考察。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心头一沉。

  “莱维地区地形复杂,雨季洪水泛滥,旱季土地龟裂。”邱济东回忆,农民在贫瘠土地上艰难耕作,不少村民的存粮根本不够吃到下一个收获季。

  首个难题,就来自设计与实地的落差。

  早期勘测资料不足,原设计方案和现场地形出入很大。尤其是渠道要跨越一段紧邻高压输电线路的区域,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泡在现场。”项目总工程师杨昌华记得,东帝汶常年气温超过30℃,他们在临时板房里一边擦汗一边修改图纸,常常忙到深夜。

  反复论证后,团队创新提出方案:用200米钢管替代混凝土明渠。

  “钢管敷设速度快、适应地形强,还能避开电力设施干扰。”杨昌华解释,这个方案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还节省了成本。

  重庆的山地水利经验,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项目团队结合当地地形,设计了“大坝—挡墙—引水渠—分配网”的系统方案。“重庆多山,我们积累的水利建设经验,在东帝汶同样适用。”邱济东说。

  施工期间,设备老化又成了难题。“设备平均每周出9次故障。”邱济东坦言。最紧急的一次,挖掘机水泵轴承损坏,维修团队连夜驱车7个多小时,往返首都帝力取配件,凌晨4点送回工地,确保早上6点准时施工。3年来,这样的紧急采购累计近40次,但项目从未因设备问题停工。

  从陌生到信任

  一渠清水连情谊

  “为什么要修这么多水渠,会不会占用耕地、影响日常生活?”项目开工之初,当地村民满是疑虑。

  邱济东回忆,那半个月里,项目部成员每天傍晚都去村里走访,用最通俗的语言,一遍遍解释灌溉系统的作用,讲清工程会如何惠及每家每户。

  一次,村民发现渠道线路可能影响祖传的山泉取水点,顿时炸开了锅。邱济东和杨昌华立刻带着测量员赶到现场,重新规划线路,既保证了水利效果,又尊重了村民的传统。

  真正的转机,源于读懂村民的迫切需求。

  当地多个村子电压不稳,一到晚上,灯光发红、风扇转不动,稳定用电是村民最大的愿望。“当我们承诺帮忙解决用电难题时,村民的态度明显转变了。”邱济东说。

  此后,村民们主动帮项目部修路,甚至自发组织护渠队,成了工程建设的“好帮手”。

  通水那天的场景,至今让人动容。

  当清澈的水流首次涌入新渠道时,村民们扛着锄头,一路奔向田地。村长若泽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是我们村20多年来,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里!”

  许多老人蹲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水流,眼里闪着泪光。

  项目建成后,当地农业生产彻底变了样。“以前只能在雨季种一季水稻,现在一年能种两季了。”村民马塔尼笑着说。据东帝汶农业部门预计,该项目每年将提升区域粮食产量55%—70%,大幅增强当地粮食自给能力。

  授人以渔

  让当地人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莱维农业灌溉项目建设中,外建集团始终想着:要让当地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

  工程移交阶段,项目组编写了详细的运维手册,还多次组织培训。“我们要确保当地人能独立运营维护这个灌溉系统。”杨昌华说。

  22岁的当地青年曼努埃尔,是项目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

  刚到项目工作时,他连测量仪器都没见过。杨昌华教他使用水准仪,从最基础的操作学起。一年后,曼努埃尔已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测量工作。

  像曼努埃尔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莱维农业灌溉项目坚持本地化用工,累计雇了300多名当地工人,占总用工量的90%以上。通过系统培训,许多原本只懂体力活的工人,逐步掌握了机械设备操作等技能,工资水平提高了1.5至2倍。项目结束后,这些熟练工人成了当地建设市场的“香饽饽”。

  项目带来的改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配套建设的电力设施,解决了周边两个村庄的用电难题。“现在孩子们晚上能在电灯下读书学习了。”村长若泽欣慰地说。稳定的电力,还让村民第一次用上了抽水泵,结束了村民长期挑水的历史。

  配套建设的砂石厂,不仅保障了项目需求,还降低了村民的建房成本。村民马里奥用砂石厂的材料,建起了村里第一栋砖混房:“以前从来不敢想象,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今年5月,外建集团又中标了总投资1000多万美元的东帝汶依拉贝拉灌溉项目。曼努埃尔等经培训成长起来的当地技术工人,将继续在新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

  “看到当地人从最初的观望到积极参与,再到能够独立管理运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林兵说,我们带去的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未来,外建集团将从传统的“施工承包商”,加速转型为当地的“长期发展伙伴”,让重庆智慧在海外持续结出“希望之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