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此事引发争议。记者从涉事学校获悉,学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
在这类看似“常规”的信息收集行为中,学校常以“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等教育理念为名,打摸清家长底细的主意。
学校为何如此执着于对“家长资源”的收集呢?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表态都很冠冕堂皇,如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参与校委会建设、更好地因材施教等。但这些理由,仔细推敲又难以服众。更大的可能,还是部分学校对家长社会资源的渴求,通过形形色色的摸底,学校既可以筛选出“可为己所用”的学生家长,又能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划分”。这一做法,不仅侵犯家长的隐私,更涉嫌损害教育公平。
过度摸底“家长资源”,其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因为不同的家长资源而区别对待孩子,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育公平氛围的营造。对学校来说,教书育人才是本职工作,若是偏离了这样的初心,被功利主义侵蚀,学校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对全社会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孩子们能获得的教育资源如果沦为了“拼家底”的游戏,也将对社会公平带来冲击,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杜绝类似事件,势在必行。早在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就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明确“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既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更该积极作为,建立必要的“负面清单”制度,不能任由类似“摸底”行为一再发生。教育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太过功利主义,而应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好“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叫停摸底“家长资源”是必须之举,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系统性反思,杜绝类似事件反复上演。唯有让“有教无类”理念深入人心,把公平机制贯穿始终,才能让学校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