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友:三十载磨一“钳” 指尖雕琢国之重器一曲红梅赞 一生赤子心让文明乡风吹进农家院坝武隆“疙瘩茶社”巧解村民千千结“背一筐白菜从地里到集市,原来这么辛苦”
第006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夏元友:三十载磨一“钳” 指尖雕琢国之重器
一曲红梅赞 一生赤子心
让文明乡风吹进农家院坝
武隆“疙瘩茶社”巧解村民千千结
“背一筐白菜从地里到集市,原来这么辛苦”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元友:三十载磨一“钳” 指尖雕琢国之重器

  夏元友对生产线的专用夹具进行精度复核及安装调试

  在重庆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总有一个工位的灯亮得比别人早、熄得比别人晚。灯下的身影,属于钳磨组组长夏元友。30年来,夏元友握着一把刮刀在精密制造领域精雕细刻,把“粗糙”磨成“精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坚守与担当。

  0.02毫米的突破

  从“不可能”到“我能行”

  “特殊材料精密成型,国际上都认为是‘刀尖上跳舞’,高温下模具易变形,浮动状态下精度难把控,0.05毫米已是极限。”红宇集团技术总监回忆起10年前的攻关场景,仍难掩激动,“当时公司重大项目卡在这里,夏师傅拍着胸脯说‘再难也要啃下来’,谁也没想到他真能把精度压到0.02毫米。”

  那是2013年,某重点项目装备的特殊材料精密成型模具研制陷入僵局。这种材料在成型时需保持85℃的高温,且会随压力轻微浮动,传统加工方法根本无法保证精度。夏元友主动请缨,带着钳磨组的两名组员扎进了车间。白天,他守在机床旁记录数据,每打磨一个零件、调整一次参数就反复测试;晚上,他抱着厚厚的机械设计手册啃到深夜,在草稿纸上画满密密麻麻的图纸。

  “最难的是找到‘温度-压力-精度’的平衡点。”夏元友记得,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新的定位方案,他连续48小时没离开车间。组员小雷说:“当时,他眼睛布满血丝,手都在抖,却还在跟我们说‘再试一次’。”当第27次测试时,量具显示精度稳定在0.02毫米,整个车间瞬间沸腾。这一突破不仅让国际公认的高危作业变得安全可靠,更让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跃跻身国际前列。

  类似的突破,在夏元友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很多。2021年,他接到特装产品作用元精密成型的任务——该部件接触面精度直接影响产品效能,要求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夏元友查阅了上百份资料,独创“镜面研磨+激光校准”工艺,最终将精度锁定在0.003毫米,比国际先进水平还高出近40%。“夏元友说‘特装产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每一刀、每一次打磨都像在雕琢艺术品。”工厂负责人说,正是这份“吹毛求疵”,让夏元友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该技术的工匠。

  30年练就“指尖绝活”

  把“小我”融入“大国”

  “1995年刚进厂时,师傅就告诉我‘咱们做的是特装产品,手艺不能丢,必须要精益求精’。”夏元友说,这句话他记了30年,也践行了30年。从普通钳工到技术领军人才,他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哪怕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依然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检查设备、整理工具。

  2023年,某紧急项目需要赶制一批特种模具,夏元友带领团队连续几天加班到凌晨。期间他腰痛复发,疼得站不直,就趴在工作台上研磨;手指被磨破,简单包扎后继续干活。“领导让他休息,他说‘项目不等人,任务更不等人’。”工厂负责人说,最终他们提前5天完成任务,为设备安装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50岁的夏元友仍未停歇。随着公司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建成,他的职业生涯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在工装、夹具、模具的设计制造上,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及标准化的全面升级,这无疑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与深刻变革。“工匠精神不是守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夏元友说,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爱上“钳工”这门手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把这份‘毫厘匠心’一直传下去,为国家造更多好用、可靠的装备。”

  车间里的机床还在运转,夏元友又拿起了卡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映出的不仅是一个工匠的身影,更是一代产业工人把“小我”融入“大国”的初心与担当。正如他常说的:“我的舞台在车间,我的价值在毫厘之间,能为国家做点实事,这辈子值了。”

  宋若冰 图片由红宇精密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点评>>>

  三十载春秋,夏元友用一把锉刀、一颗匠心,在毫厘之间为中国制造刻下精准的注脚。从0.02毫米的安全屏障,到0.003毫米的国际领先,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责任的担当。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