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1949》剧照。(受访者供图) |
 |
“这里最City”全媒体互动 扫一扫 就参与 |
《重庆·1949》
《重庆·1949》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通过林氏三兄弟信仰抉择、渣滓洞白公馆革命者牺牲、地下党营救行动及狱中孩童希望四条主线交织,展现红岩精神和重庆城市精神。
演出地重庆1949大剧院为全球最大单一室内剧场,采用360°旋转沉浸式舞台与高科技舞美技术,还原磁器口码头、监狱铁牢等场景,2022年获有“中国旅游奥斯卡”之称的艾蒂亚奖最佳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奖金奖。
在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与歌乐山烈士陵园之间,矗立着一幢红色的地标性建筑——为了舞台剧《重庆·1949》而专门修建的重庆1949大剧院。舞台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的磁器口古镇、白公馆和渣滓洞,实现“用一座城的记忆,致敬一座城的精神”。
如今,每年有80余万人走进剧场,成为全国上座率最高的红色主题剧。其中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境外的游客数量则已超过3万人。
是什么,让这里充满吸引力?11月7日,记者走进了重庆1949大剧院。
观众累计超250万人次
演出开始,灯光次第亮起。
圆形的舞台上,是“磁器口码头”,青石台阶在灯光下泛着幽光;报童卖报声、小贩吆喝声、黄包车的铃声……1949年的秋天,充满市井气息的磁器口映入眼帘。
此时,正是重庆城解放前夕。圆形的剧场徐徐旋转,1949年秋天的故事如走马灯在观众面前“流动”。
“我小学就读过红岩故事,这部剧让我热泪盈眶。”来自江苏的游客孙晗说,革命志士为信仰毅然赴死的情节,从文字走上生动的3D舞台,让她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要在70分钟内展现《红岩》中的故事,彰显重庆城市精神,我们花了很多工夫。”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介绍,为了增加剧目吸引力,公司请来知名编剧、知名音乐制作人等200余人组成团队,在深入了解当地文旅消费需求后,用了5年精心策划。
除了优秀的剧本,共鸣还源自演员对角色的深刻认知。
饰演“小萝卜头”妈妈的王芳作为“95后”,最初对剧中人物的舍生忘死并不太能理解。“直到我跟着策划创作团队拜访了幸存志士的家属,才终于明白:黎明前的黑暗,总需要有人去点亮明灯。”王芳说。
优秀的剧本和真挚的演出,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2021年开演以来,剧院已累计接待观众超250万人次。
构建6000余个可视场景
演出结束后,剧院服务台前排起了队,境外游客在这里归还英语翻译器。一旁的剧院打卡点,几位来自东南亚的游客在自拍留影。
从去年起,就开始有境外游客的身影出现在观众席上。这让大剧院运营者有些惊讶:他们为什么对这部剧感兴趣?他们能看懂吗?
调查发现,境外游客最初是被炫酷的舞台“硬件”吸引,而后被信仰感动。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令人惊叹的演出。旋转的舞台、从天而降的士兵,非常棒的体验!”匈牙利游客托斯留言。
重庆1949大剧院是为这部舞台剧专门修建的剧场。它也是全球首个动态沉浸式体验剧场、世界最大的单一室内剧场。
据了解,重庆1949大剧院通过“文化+科技+演艺”的多元融合,曾获缪斯设计奖:3D动态全景音画、空中旋转升降灯光车、顶部悬吊灯光舞美装置等高科技手段,构建起可变换的可视场景6000余个。
一位印尼游客表示,自己只能靠翻译器大致了解剧情,但通过音乐舞蹈,仍然能感受到在艰难环境下,那些角色的力量与爱。
据统计,去年有1万余名境外游客观看演出。今年前10个月,这个数量已接近3万人次。
打造18万平方米艺术街区
在剧场外的文创商店,以1949为IP打造的系列文具用品、家居用品、玩偶等,琳琅满目。
“这部剧的手办设计得非常棒,我准备给孩子们带两个,纪念在重庆的这段旅程。”在收银台,湖北游客张思年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1949文创纪念品销售同比增长15%以上。
“我们准备以1949为核心IP,打造重庆1949艺术街区。”周慧芳介绍。这个街区位于剧场旁,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内设主题酒店、特色美食街等。
“重庆1949大剧院成为歌乐山红岩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中,重要的游客体验区和集散地。”沙坪坝区文旅委副主任戚小峰介绍。该景区包括歌乐山烈士陵园、歌乐山森林公园在内,集风景与人文于一体,形象展示红岩故事与重庆城市精神。
此外,沙坪坝还将升级重庆1949大剧院周边环境,开放江山公园、凤凰山等3个公园,打造迎龙门码头,建成凤凰山连接道等3条周边道路,新增5个公共停车场万余个停车位,优化周边步道、滨水岸线30余公里,实现歌乐山烈士陵园与磁器口古镇的联动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