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十五日,邹传德与儿子邹小谷开心合影。记者 周奇 摄\视觉重庆 |
一份精神遗产可以传承多久?我们从102岁的邹传德老人身上找到了答案:跨越整整一个世纪。作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孙女,她用信仰、坚韧与爱写就的“无声《革命军》”,将先辈的呐喊,化为了百年不熄的薪火。
血脉铸信仰:抉择时刻的北上归航
邹容,这位18岁便以笔为剑、写下《革命军》的青年先驱,为旧中国勾勒出民主共和的蓝图。他的精神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湮灭,而是流淌在后代的血液里。
邹传德自幼聆听先祖故事,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并非书本教条,而是家庭日常的耳濡目染。她为人低调,鲜少提及“烈士后人”的身份,却将“忧国忧民”的种子根植于心。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邹传德在重庆南开中学求学时,和一位贫穷却满怀理想的四川大学中文系学生相识。后来,共同的信仰让他们组成家庭,成为一生的伴侣。
1949年,国民党的反扑几近疯狂,邹传德夫妇选择暂避香港,隐忍蛰伏,却始终心系国家命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离港北上,乘船前往天津,再到北京,等重庆解放后又回到了熟悉的重庆。他们投身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风雨淬风骨:廿载逆境中的无声坚守
人生的航程并非总是风平浪静。1958年,丈夫受到迫害,生活的重担瞬间全部转移到了邹传德的肩上。彼时她在一所民办小学当英语教师,每月工资只有26元,却要独自抚养四个年幼的子女。
那是怎样一段艰难的岁月?她带着孩子们往返于学校与监狱之间,清贫与悲苦如影随形。然而,在她的脸上,孩子们看不到怨天尤人,反而透露出一股惊人的坚韧与平静。她反复教育子女:“不能埋怨组织,凡事都有个过程,到了一定时间问题自然会解决。”
在艰难时期,她将一次次的探监,变成了一场场关于等待、坚韧与信任的家庭教育课。
二十年的笃定与坚守,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完整,更守护了孩子们对国家前途毫不动摇的信仰。此后,邹传德又受到了人生第二次重大冲击——邹容留学日本的经历,被污蔑为“里通外国”。家庭饱受连累。
再苦再难也未能将她击垮。邹传德始终劝导孩子们:要相信党和政府,事情总有真相大白那一天。
四个孩子逐渐长大,丈夫得以平反,国家步入正轨。就这样,邹传德一家从风暴漩涡里挺了过来。
薪火传新声:世纪回响中的家族使命
1982年,邹传德正式退休。她变得更加忙碌:从重庆到上海,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邹容小学的庆典,她一次次向年轻人讲述邹容与《革命军》的故事。
2011年,由邹传德口述、其丈夫帮忙编写的《邹容的家庭和青少年时代的思想》问世,后被中国辛亥革命纪念馆、上海邹容纪念馆、重庆历史名人馆等收藏,被列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教材。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她每月拿出一部分退休金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先祖精神不能丢。国家好了,我们老百姓才会好,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出份力。”在她看来,资助一个孩子,就是为国家播种一份希望。
在她的感召下,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地传递着。儿子邹小谷致力于联系海外华人,宣传祖国建设,开办科技企业。女儿邹小菲投身职业教育事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孙辈们也在积极向外界传播先祖事迹与重庆的英雄城市精神。
“我们自小听曾祖父的故事长大,现在又参与了相关文稿的收集、整理、宣讲,更加深刻理解了‘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奉献精神,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身处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继承先祖遗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平凡岗位上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邹小谷说,如今邹家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践行着“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
今年9月3日,102岁的邹传德在观看阅兵时发出振奋的呐喊。那一刻,一个世纪前那位18岁青年在《革命军》中的呐喊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他的后代、在亿万今日之中国人心中得到了最响亮、最长久的回响。这,正是信仰与传承最伟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