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校科研“宝贝”出圈走红邹容孙女邹传德“续写”《革命军》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情绪能量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校消”联动出实招 同心协力护平安
第005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高校科研“宝贝”出圈走红
邹容孙女邹传德“续写”《革命军》
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情绪能量场”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校消”联动出实招 同心协力护平安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彩番茄、应急照明夹子灯、静脉识别技术……它们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重庆高校科研“宝贝”出圈走红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

  李金华教授(右三)和团队人员在多彩番茄种植基地庆祝丰收。(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经重庆日报报道后,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研究员曹立教授潜心研发十多年的杂交柑橘品种火了,甚至在网上“卖断货”。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只有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才能让科技发展更加真实可感,服务于民。除杂交柑橘品种外,在渝高校还有不少出圈走红的科研“宝贝”。它们是如何“诞生”的?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多彩番茄

  好吃又营养,50元一斤仍供不应求

  “这个番茄竟然是紫黑色的,而且一斤要50元?”

  “它是有点贵,但经常一上架就被抢空了。”

  近日,一款名为“康美鲜1号”的黑番茄在观音桥某生鲜超市火了,因其富含番茄红素、花青素和维生素C,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该品种由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蔬菜系李金华教授团队研发,是国内市场接受度比较高的“多彩番茄”系列成果之一。

  “多彩番茄并非转基因产品,而是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结合不同番茄品种优良性状选育而成,目前已成功培育出黄、绿、黑等色彩的番茄。”李金华说。

  从2012年入校任教以来,李金华就开始钻研番茄。目前,“多彩番茄”的系列特色品种已在重庆潼南和武隆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建立种植基地近2万亩。

  “我们正在探索番茄与枸杞嫁接等前沿技术路径,力争培育更具保健价值的新一代功能性蔬菜,让番茄更好吃又兼具营养价值。”李金华说。

  应急照明夹子灯

  解放双手可“穿戴”,年销售额破亿元

  除了好吃的食物,好用的工具也是高校科研人员接地气的研究方向之一。

  “又爆单了,上市一年,厂家还是常常卖断货。”11月9日,记者联系上重庆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锋时,他刚算了一笔账:自去年11月应急照明夹子灯“小方侠”系列新品发布至今,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

  “其实,科研有时是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刘锋说,2022年的一天,自己和两位同事在办公室闲聊起当下照明设备的优缺点,他们认为传统应急照明灯大多功能单一、操作复杂且需手持使用,难以解放双手。“能不能做一款带一个夹子的灯,说不定很受欢迎。”

  说干就干。刘锋等人买来十几款市面上的应急照明设备进行对比后,发现可以参考数码产品的A夹结构,替代现有照明设备的抱夹,把照明设备从“手持”变成“穿戴”,同时结合磁吸功能,使产品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广泛。

  2023年,团队推出第一代“小方侠”应急照明夹子灯,凭借体积小巧、红光/白光双光源设计,迅速获得市场认可。2024年推出的第二代“小方侠Pro”版本,新增远光/近光双模式。其创新性的360°旋转夹设计支持衣物、背包、树枝等多种场景固定。

  静脉识别技术

  能开门锁,还运用于多个领域

  在重庆工商大学,一种开门锁的新方法——手指静脉识别技术已经运用于学校部分办公室。这一技术是该校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常务副主任秦华锋教授的“宝贝”,只见他将手放在门锁的感应区,门瞬间就打开了。

  “它和传统的指纹识别不同。”秦华锋说,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是通过近红外光对人体进行照射,流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收近红外光后就会生成清晰的静脉图像,再使用特定的算法,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值,与存储的特征值数据进行比对,从而达到身份识别的功能。

  目前,秦华锋团队已成功开发了指静脉识别门锁、指静脉支付系统、指静脉门禁系统、指静脉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已销售到四川、河南等地50余处场所,覆盖银行、公共安防、汽车、教育等领域。

  秦华锋介绍,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支付、地铁、消费电子等各种领域。团队以作价入股方式,成立了重庆微脉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由重庆金融科技研究院转化孵化。目前公司已经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估值超过2000万元,并获得高新区政府投资200万元。

  相关新闻>>>

  市内所有本科高校已建立校内成果转化制度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志峰)11月11日,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目前,全市高校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7万人,市内所有本科高校和有可转化科研成果的高职院校,均已建立校内成果转化制度,让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据市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成果的“富矿”。在渝高校现已布局全市85%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牵头获得了全市70%的国家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并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基础研究、95%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已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市级大学科技园1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48个。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