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佘振芳 夏元)11月12日,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市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专精特新企业贡献营收占全市规上工业25%以上。
据介绍,重庆通过“链群带动、智改数转、场景牵引”三大举措,构建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三大领域,集聚了全市50%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超60%的“小巨人”企业,其中汽车领域“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10%以上。
同时,重庆以建设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培育8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300余个“小快轻准”产品,服务企业超万家,开放4117项数字化场景,培育114家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此外,重庆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上线“12+N”个行业产业大脑,建成10家“未来工厂”和271个智能工厂,开发共性高频应用场景,赋能超2000家中小企业建成数字化产业链。
通过组建30个实体化综合性创新平台,重庆带动390家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推动42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在渝布局,转化科技成果2355项,孵化企业869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89个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打造30个工业智能体,引导企业向“AI+制造”转型。
重庆还充分发挥区位和通道优势,积极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重庆依托枢纽港产业园,聚焦先进成套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4家、科技型企业649家;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通道,整合沿线资源,开展“渝链同行·百场万企”融通对接和“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年服务中小企业超25万次。
在培育机制方面,重庆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纳入市级重大改革,出台48项举措,创新设立“选种育种”“选苗育苗”“上市企业”三层培育体系,形成特有的七层梯度培育路径。此外,重庆还设立2000亿元产业母基金,投资500余个项目,率先成立“专精特新支行”,支持企业融资约60亿元,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推动630家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我国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小巨人”企业以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3.5%的数量,贡献了9.6%的营业收入和13.7%的利润;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
数读重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目前,我市已培育——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1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
专精特新企业贡献营收占全市规上工业25%以上
培育114家未来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
赋能超2000家中小企业建成数字化产业链
(记者 佘振芳 夏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