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彭水县,一支由各级劳动模范组成的骨干力量,正以匠心与实干在乡村振兴一线奋发作为,绘就“世界苗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扎根乡土 激活产业新动能
彭水县总工会发起“劳模工匠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引领行动”,统筹全县4名全国劳模、40名省部级劳模和14名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组建5支志愿帮扶队,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政策宣讲与法律服务,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全国劳模李绍玉创办荣玉苗家刺绣公司,创新“订单式培训+居家就业”模式,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今年以来开展培训24期,培训803人,带动200余人居家就业,实现产值160万元,苗绣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
市级劳模罗远周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统一供苗、保底收购、深化加工,带动700余农户发展高淀粉红薯产业,预计年产值达1300万元,有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匠心传承 培育乡村工匠梯队
劳模队伍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原彭水县文化馆馆长王映光系统搜集整理非遗资料400余项,成功申报县级非遗252项、市级非遗36项,推动《彭水高台狮舞》《鞍子苗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文化品牌,推动建成13个非遗传承基地、5个传习所,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0余名。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建成1028平方米“苗绣馆”,集保护、体验、研学、销售于一体,推动“非遗进景区”,实现活态传承。她与蜡染名师王光花获评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县职业教育中心设立蜡染大师工作室,工会组织开展刺绣培训3000余人次,为乡村工匠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数字赋能 拓展电商助农空间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劳模积极引领农业转型升级。重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程川率先开展“农产品+直播”助农实践,通过“田间直播+云仓直发”模式覆盖23个行政村,累计销售农特产品860万元,畅通苗乡特产出山渠道。
同时,程川团队联合西南大学等高校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研发智能直播系统,打造“苗绣包装+溯源二维码”特色产品,推动电商助农从“卖产品”向“树品牌”升级。其“云端带货+线下体验”双线营销成效显著,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
机制创新 构建长效发展格局
彭水县建立“资源整合—精准匹配—成效评估”闭环管理机制,根据劳模专长组建产业发展、医疗服务、文化传承等5支服务队。医疗队深入乡镇义诊30余场,服务群众4000余人;产业帮扶队指导企业打造红薯特色品牌;教育服务队走进校园宣讲劳模精神。同时,完善荣誉激励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双循环”激励机制,激发劳模积极性。
目前,“劳模+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彭水广泛推广,劳模精神的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该县的实践表明,劳模工匠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秉承“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开拓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驱动着新时代乡村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何开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