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第九食堂售价999元帝王蟹引发的争论,仍在继续。
舆论场上,各种声音激烈碰撞。一些人坚决反对,认为一所全国著名高校的食堂,绝不能出现帝王蟹、波士顿龙虾这类高价菜品;一些人表示理解,认为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成年人拥有自由选择菜品的权利;一些人则认为,围绕一个正在进行测试的菜品进行大规模讨论,浪费了太多公共资源,实在没必要。
由此可见,人们讨论这件事时,已经越过讨论一个高价菜品的范畴,将交锋扩展到了更大范围。那么,围绕着这只999元的帝王蟹,人们到底在争论什么?
一种争论,是999元的帝王蟹,能不能卖。客观说,大学生之间的消费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全国许多高校也在针对学生消费特点进行相关探索。学生有需求,食堂有回应,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错。更何况,999元的价格在外人看来虽然很高,但选择消费的学生却表示很值。在这种情境下,无视供需关系,忽略事件背景,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探索,强行与“奢侈消费”关联起来,太过武断。
一种争论,是999元的帝王蟹,该不该卖。一种声音认为,南京大学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的食堂具有公益属性,首要目的是保障绝大多数师生的基本用餐需求。还有网友认为,999元帝王蟹的出现,有违公益属性,违和感太强。评价一个食堂,不能只盯着999元的帝王蟹。从校方回应可以看出,多年来,校方一直保留着1分钱早餐、7元套餐等餐品——这,也是为学生的一日三餐兜底。更何况,推出帝王蟹,本来就是学校在进行服务升级与菜品测试,发现争议后,校方主动进行调整,也回应了社会的关切。
通过大学食堂999元的帝王蟹,其实能看到围绕这件事公众的观点分歧。有的人上纲上线,有的人就事论事,有的人试图在公共讨论中找到平衡。真理越辩越明,本没什么可以指摘。但是,有一种现象,应当引起公众的警觉:借小事情扣大帽子。
一些人说着999元帝王蟹,却借着网络声势给食堂、给校方扣大帽子,甚至将帝王蟹与不良价值观联系起来,将一个学校的做法与中国高等教育联系起来。这种无限放大的行为,无助于理性分析问题,无助于构建平等交流的氛围,只会让所有参与进来的人各说各话,进一步挤压原本就狭窄的讨论空间。
高校不是孤立的“象牙塔”,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对南京大学这只999元的帝王蟹,理性讨论多多益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一味指责或批评,则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