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庆铃集团传出消息:其将与合作近40年的重要伙伴——日本五十铃,在新能源领域成立全新的合资公司,并计划于2026年,将庆铃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的电动汽车,通过五十铃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推向世界市场。
一家重庆本土的商用车企业,为何能让全球柴油发动机巨头为其“带货”?答案直指其握在手中的硬核技术:氢燃料电池卡车不仅成功征服了零下47℃的天山之巅,更将全生命周期成本拉至与柴油车相当的水平;其“铃界”超充重卡将补能时间缩短至“一刻钟”级别;新一代电动轻卡以“1度电跑3.3公里”的极致能效刷新行业认知。这一系列成果,让庆铃拥有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和产品输出”,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庆铃上演“逆转”凭借的是什么?
面向新赛道的奋力一跃
10月20日,庆铃智能网联新能源商用车研发中心。一个试验室里,一套复杂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正被进行极限压力测试;隔壁试验室,一辆新能源重卡被牢牢固定在台架上,无数传感器连接着车身,模拟着从零下40℃的极寒到50℃酷热环境下的整车性能表现。这种场景,正是庆铃过去数年间全力布局新赛道的缩影。
对于庆铃而言,与日本五十铃近40年的合作,无疑是其品牌最深厚的资产之一。但这也像一把双刃剑,外界普遍担忧的是,庆铃这家在燃油车时代的行业领军企业,是否能快速对应新能源市场,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新能源技术内核?
这并非杞人忧天。在过去的合资模式中,中方往往扮演着生产与市场的角色,核心技术与研发命脉长期掌握在外方手中。当新能源革命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体系,庆铃昔日的外资伙伴在电动化转型中同样步履维艰时,该企业自身会不会一同陷入被时代淘汰的泥潭?
这正是庆铃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矛盾:不改革,传统的舒适区将成为坐困自身的泥沼;要改革,则意味着要亲手打破那个自己构筑起来的产业门槛。
庆铃选择了后者。它没有沉溺于“油改电”这类看似稳妥的过渡方案,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成立智能网联新能源研发中心,组建400人的研发团队,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底座。
“无人区”中避开陷阱
商用车的新能源转型之路,远比乘用车更为崎岖,布满了无数“陷阱”。
庆铃遇到的第一个陷阱是“技术路线的单一押注”:纯电动还是氢燃料?这是摆在所有商用车企面前的“世纪难题”。
纯电技术相对成熟,但续航和补能效率是其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对于重卡而言;氢燃料被誉为“终极能源”,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匮乏的基础设施,让商业化应用显得遥遥无期。在这样一个未来尚不明朗的“无人区”,押错宝就可能满盘皆输。
第二个陷阱是“成本与市场的漩涡”。商用车是生产资料,用户对全生命周期成本(TCO)的敏感度极高。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如果无法在经济性上与传统燃油车抗衡,终将是“叫好不叫座”的实验室珍品。尤其在氢能领域,高昂的车辆购置成本和用氢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两座大山。
面对这些难解的矛盾,庆铃没有进行非此即彼的豪赌,而是双线出击,找到破解核心矛盾的“最优解”。
在氢能这条“未来赛道”,庆铃直面成本这一最大痛点,选择与全球技术领导者德国博世合资。通过实现关键零部件99%的国产化(其中川渝地区配套率高达68%),庆铃将氢动力总成成本降至1500元/kW以内,使氢能卡车的TCO首次达到了与传统柴油车基本相当的水平,从根本上破解了氢能商用车商业化的最大难题。
在纯电这条“现实赛道”,庆铃则聚焦于解决用户的终极焦虑。庆铃携手华为,用“15分钟补能300度电”的超充技术攻克“补能焦虑”;庆铃联手宁德时代,用400公里“一天一充”的实用续航终结“里程焦虑”。
庆铃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顶尖科技的集成者”。通过“借力”博世、华为、宁德时代,庆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系统性地化解了新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致命风险,将一场高风险的赌局变成了一场高胜率的精准突围。
重构价值链助力“生态突围”
一个深耕本土的“地方名片”,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品牌”?这是庆铃在品牌升级之路上必须回答的终极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庆铃的答案是:重构价值链,以生态之力实现全球突围。其核心战略是“1093”铃航计划。在中国商用车出口量最大的10个国家,建设9座KD(全散件组装)工厂,是这一计划的核心。
这一计划并非追求短期出口量的激增,而是从根本上改变出海模式——从“贸易型”转向“阵地化”。相比于整车出口,KD工厂能够有效规避高额关税和贸易壁垒,更能深度融入当地市场,创造本地就业,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全球化策略。它向外传递的明确信号:庆铃不是一个来去匆匆的“淘金者”,而是一个寻求共同发展的“长期伙伴”。
这种“进入市场”而非“销往市场”的模式,正在为庆铃构建一个有韧性、有深度的全球品牌根基。
与此同时,庆铃在国内构建的开放合作生态,也成为了其讲好品牌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庆铃品牌的信誉,正被其世界级合作伙伴的声誉不断放大。当一辆庆铃新能源卡车行驶在路上,它承载的不仅是庆铃的制造工艺,更是博世的氢能技术、华为的数字能源、宁德时代的电池科技和科大讯飞的智能交互。这种“群英会”式的品牌叙事,让庆铃的品牌形象从一个单一的制造商,升维为一个强大技术生态的整合者与赋能者。
庆铃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庆铃有信心打造一个能够与国际巨头并肩,甚至为其提供技术与产品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