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6日,2025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在巴南区华熙 LIVE·鱼洞举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顶尖花滑选手汇聚一堂,为市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冰上艺术盛宴,吸引71.3万人次前往观看,带动各项消费约3.9亿元。
“这个周末,华熙LIVE·鱼洞又将迎来一场演唱会。近年来,华熙承办的大型演出、赛事几乎周周不停,如果不是有大数据这个好帮手,这么密集的活动,安全保障也很难跟上。”10月29日,市公安局巴南区分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刘静坦言,“AI+华熙场馆公共安全管理综合场景”的落地,正是华熙大型活动安全事故零发生的关键。
风险智控
半天就可做好大型活动安保预案
华熙LIVE·鱼洞是重庆首个室内万人体育馆,承担了全市90%大型室内演出和国际赛事。自2018年投用以来,累计举办200余场大型演出、赛事,区域瞬时人流量峰值突破5万人次,年均超过200万人次流动。
“大量人群聚集,会有很多不确定风险,我们甚至要预判观众往返场馆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刘静说,近年来随着巴南赛事演艺经济的提速,华熙每场大型活动参与者都超过5000人次,面临着风险点散、监管维度广的难题——从场馆水电气安全运行,到活动突发状况处置,再到散场人员疏散、周边食品安全,过去纯靠人力摸排制定安保预案,往往需要两三天,活动期间还需投入大量警力备勤。
“如今依托市级相关大数据平台及应用,我们整合多个部门的数据,构建了四级风险智控智能体(以下简称智能体)。”刘静说,通过数据的搜集、累积,加上过往经验的“投喂”,每次活动前仅需简单的检查和调查,便能迅速完成10个维度的风险识别,推演预警来自重点人群管控、交通要素等多方面的风险,半天内即可形成完整预案。
观众“画像”
不同活动分类精准管控
从文艺演出到体育赛事,每场活动的特点与集聚的人群千差万别,因此安保管控也需“因活动施策”。
以10月12日举办的“渝超”赛事为例,巴南区依托智能体,结合赛事火爆、华熙万人体育馆容量条件、当下时间节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从场地要素维度、人群管控维度、交通要素维度、应急响应维度、安全管控维度5个维度开展潜在风险分析,最终生成综合风险评级为“高风险”,高风险点集中在人群管控、交通要素和安全管控等维度。
“各支球队都为了家乡而‘战’,赛事火爆,场内观众也非常热情。但我们最怕的就是球迷们发生矛盾冲突,所以在现场安保上特意增配了警力。”刘静说。
而今年6月举办的刀郎演唱会则不同,根据购票观众“画像”,这场活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歌迷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且当时正值刀郎生日,智能体预判每日将有6万至8万现场观众,存在人流疏导等重大风险隐患。因此,该区在演出前提前对场馆内部的通道进行了加宽,以防出现踩踏。
多跨协同
大型活动安全事故零发生
每场精彩的活动背后,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华熙场馆活动散场后,群众一般都是开车驶离或乘坐轨道交通。此前,因调度原因,曾经出现过人员长时间滞留的情况。”刘静说,如今智能体整合了交通、文旅、城管、消防、卫生等9个部门的力量,对场馆周边交通、餐饮、消防等环节进行智能监管。
演唱会前,安保指挥部就结合评估报告,提前3日发布演唱会期间巴南区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倡导市民采用轨道交通方式前往现场,并加密轨道班次。
“以刀郎演唱会为例,当时游客峰值达6.5万人,累计人流量26万余人,90%以上均由轨道交通运送。”刘静说,如今,活动后想要第一时间离开华熙的观众,基本能够做到30分钟内完成撤离。
据介绍,自2024年11月“AI+华熙场馆公共安全管理”综合场景落地以来,跨部门协同处置效率提升60%,应急处置时间从平均20分钟缩短至8分钟以内,交通疏散效率提升40%,风险隐患整改率提升至100%,已成功保障华熙场馆70余场大型活动,持续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