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医药文化集市活动现场 | 
|  | 
|   岐黄之美·潼南中医药健康夜市服务季活动 | 
|  | 
|   市民在集市中沉浸式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 
  10月28日至29日,潼南区中医院八正广场人头攒动、本草飘香,“渝见岐黄 潼享健康——重庆市2025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暨2025‘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潼南站”在此火热举行。这场为期两天的中医药文化盛宴,以重阳“敬老、养生”传统为契合点,惠民服务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成为潼南中医院多年来深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潼南区人民政府联合指导,重庆市潼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潼南区中医院承办。活动围绕“让中医药贴近群众、让健康服务直达基层”核心目标,设置岐黄妙手义诊区、良方妙技体验区、智慧中医体验区等八大特色展区,邀请川渝两地10余名名医坐诊,同步开展非遗水泛丸制作展示、《四季本草》国风展演、《八段锦》养生教学等多元活动,让市民在逛集市、学知识、享服务中沉浸式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岐黄之术下基层
  织就健康防护网
  走进集市现场,18个摊位沿广场有序排布,岐黄妙手义诊区、良方妙技体验区、药食同源展示区、智慧中医体验区、养身膏方展示区、本草文创展示区、趣味游戏互动区、睡养调理体验区等八大展区提供精准服务。
  岐黄妙手义诊区是现场最热门摊位,10余名川渝名医坐诊,不少中老年市民早早前来排队。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正常的把脉问诊,义诊区还特别针对中老年群体,重点提供关节养护、高血压调理、失眠改善等诊疗服务。
  良方妙技体验区则成了市民们的养生课堂。非遗水泛丸制作技艺展示台前,工作人员一边演示药材研磨、泛丸成型,一边讲解“手工水泛丸一人一方,便于吞服,利于贮存”;旁边的葫芦灸、铜砭刮痧体验摊位前,体验者们不时发出“热乎乎的,很舒服”“肩膀不酸了”等赞叹,市民张阿姨体验后笑着说:“这次来赶集市,不仅学了养生技巧,还试了中医技法,真是太实用了。”
  此外,智慧中医体验区的智能脉诊仪、体质分析仪,让市民们通过简单操作就能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特色膏方展示区里,现场熬制的阿胶膏香气四溢;药食同源区的养生茶饮、中药糕点免费试吃,让不少人大饱口福;本草文创区的中药香囊,也选用了适合秋冬防感冒的药材,成了大家眼中实用的小礼物。
  活动还特别设置“集章有礼”互动,不少市民在完成义诊咨询、技艺体验等项目后即可集章,兑换足浴包、养生茶等实用的礼品。“既能看病、学知识,还能拿养生礼品,这个‘场’赶得过瘾!”一位刚兑换完足浴包的市民笑着说。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潼南区贯彻落实重庆市卫生健康委《2025年“渝见岐黄——重庆市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工作方案》的生动实践,通过这场特别的集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多维布局筑根基
  文化引领铸医魂
  本次集市的成功并非偶然,从去年10月由潼南区中医院承办的“岐黄之美・潼南中医药健康夜市服务季”活动中便可窥见一二。当时活动创下105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展演直播的亮眼成绩,活动中情景舞蹈《薪火》、歌曲《四季本草》《杏林颂》等多个节目,均由医院医护人员自编自导自演,这场“内生创作”的文化实践,正是医院文化建设体系化推进、成果显著的生动缩影。
  在文化阵地打造上,医院实现文化触角全方位延伸。院内建成集教学、展览、VR互动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展览馆,打造融合传统医德与廉洁理念的廉洁文化长廊,“十个一” 廉洁文化成果展示、治未病文化长廊让文化浸润日常;院外深挖区域特色,建成太极文化展览馆,提炼系统化太极文化,在蔬菜公园打造中医药文化植物园,成为市民科普打卡地;医院还牵头指导全区2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国医堂,在社区、学校设立中医药知识角、科普园,指导企业建设中医药文化展馆分馆,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基层群众。
  传承创新与传播推广同步发力,让文化活力持续释放。在文化传承上,医院编撰《潼南区药用植物汇编》,“水泛丸制作技艺”“潼南陈氏针刺疗法”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创作上,医院制作《了不起的中医人》系列宣传片,推出《本草潼南》《膳食潼南》《康养潼南》等特色内容,将中医药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医院通过线上开设“一分钟讲中医”“中医有方”等科普栏目,推出400余期特色科普,线下开展“百场中医药适宜技术下基层”“百场义诊进基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也为医院赢得多项荣誉:近年来,潼南区中医院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太极魂》获全市“渝见岐黄”视频大赛一等奖,科普作品多次在省、市赛事中获奖,队伍荣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中医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团体一等奖、遂潼毗邻地区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
  文化积淀促发展
  聚力实干映初心
  从医护自编自演的文化节目圈粉无数,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荣誉加身,当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成果持续积淀,潼南区中医院正逐步将这份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为指引,医院在人才培育、专科建设、特色服务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让文化建设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成绩。
  人才梯队的壮大,是文化赋能发展的首要成果。依托文化建设中深化的“师承”传统,潼南区中医院紧扣“人才兴院”战略,抢抓“英才潼行”机遇,构建起“外引内培”的人才培育体系。目前全院已汇聚学科带头人30余名,中医硕博人才突破80名,培育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名、西学中骨干人才2名、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4名以及巴渝青年岐黄学者1名、重庆市基层名老中医2名。通过国医大师沈宝藩院士传承工作室、方邦江“岐黄学者”传承工作室等9个名医名家工作室,以及1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杜甫能传承工作室,医院累计开展师带徒100余人,让“跟师学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统,成为该院青年中医人才快速成长的“沃土”。
  专科实力的跃升,是文化驱动发展的核心体现。医院以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匠心为指引,推进名科集群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构建起层级分明的专科发展体系;同时成功落地国家防治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全国烧伤创疡临床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
  中医特色服务的深化,是文化惠及民生的直接实践。医院深度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文化理念,修订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5个、围手术期诊疗方案21个、中医临床路径75个,确保诊疗规范与中医特色兼具;配置中医诊疗设备13类41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00项,让“简便验廉”的中医技艺落地见效。
  展望未来,潼南区中医院将在创新中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傅星辰 
  图片由潼南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