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涛现场测量仪器 |
 |
李周霞创出紧密纺细纱的新操作法 |
 |
王川洪在工作中 |
 |
殷其龙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在重庆这片热土上,红岩精神与工匠血脉交融,新一代产业工人正以思想为炬、以技能为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2025年,重庆市总工会创新推出“重庆工人红岩大思政课”,精心打造“理响青工”重庆工人宣教品牌,为青年工人搭建起成长与展示的广阔舞台。在这里,我们聚焦车间里的每一次火星四溅,每一丝精准的刻度,更关注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守和对职业的热忱。我们记录下青年职工在机床旁专注的神情,在技术创新中闪烁的智慧火花,以及在团队协作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担当。这些瞬间,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印记,更是重庆工业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篇章。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青年职工,成为红岩精神的传播者,将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与价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让你们的青春心声,汇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
何涛:“航模少年”化身电网守护者 点亮万家灯火
从痴迷航模的少年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机关职员到电力无人机巡检领域的开拓者,国网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班首席工程师何涛,将兴趣淬炼成事业,以创新突破行业瓶颈。他研发的喷火清障无人机破解带电作业难题,实现巡检效率提升5倍,每年节省成本近千万元,填补了行业空白。
央视《平凡匠心》专题报道何涛的事迹,以他为原型的微电影《山丘》播放量超300万。如今,他依然工作在一线,用科技之翼守护着山城重庆的万家灯火,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劳动筑梦、创新为魂”的奋斗风采。
“航模少年”用无人机逐梦蓝天
何涛的飞行梦始于童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他,房间里堆满了战斗机模型,书页间夹着有关航空方面的剪报,儿时最大的愿望是驾驶战机翱翔天际。
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虽未能成为飞行员,却在电力岗位与航模结缘。2012年,多旋翼无人机的兴起点燃了他的技术热情。为复刻这一新奇设备,他自学建模,将家中6平方米阳台改造成“微型车间”。深夜灯光下,他反复调试螺旋桨角度,用游标卡尺测量毫米级误差。
两年间,他手工打造出多种造型各异的无人机,通宵调试无人机飞控参数。随后,他带着这些无人机到处航拍,把航拍视频上传到网站进行分享,慢慢地,他在航模圈里小有名气。
让“小玩意”变成守护灯火的“大力量”
2015年的职业抉择,让何涛的航模梦与电网使命交汇。当公司引进首架价值几十万元的巡检无人机时,他毅然放弃机关安稳岗位,从发展策划部来到输电检修班,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输电线路无人机专职飞手。家人说他傻,老师傅质疑他,都没动摇过他的信念。
后来,他用事实回答了质疑。在重庆复杂地形下,大多线路穿行于悬崖峭壁,传统巡检需徒步两小时才能绕行到达的杆塔,用无人机10分钟即可完成。以前一天巡检10公里,现在利用无人机一天可以巡检几十公里,巡检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作业风险。慢慢地,老师傅们都接受并喜欢上了无人机这个新事物。
2016年,听同事说起输电线路空飘异物处理难度大,需要停电操作。何涛听说后却有了另一个想法“非得停电吗?有没有可能不停电解决?”
那段时间,他成天琢磨这个事儿,突然有一天,在电视里看到战争片中火焰喷射器的画面,他灵光一闪——“把喷火器装在无人机上?”经过反复实验、调试、失败、再试,历经一个多月,终于做出了第一架喷火无人机,这下空飘异物的处理再也不需要停电操作。随后,经过不断完善,第二代、第三代喷火清障无人机陆续诞生。
但是,迭代到第四代喷火清障无人机时,他出事故了。一次调试中,误触的旋翼割破了他的双手,医生表示:“手术后,你的双手可能再也做不了精细动作。”但何涛却不信,康复期间,他一遍遍练,一次次试。半年后,终于用受伤的双手,组装完成了第四代喷火无人机——它能够单独操控火焰喷射方向,清障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团队协作让电网巡检迈入“数字时代”
从最初两人的“草台班子”,到如今18人的专业智能巡检队伍。何涛将这些年积累的无人机应用经验倾囊相授,带领他们一起创新、共同成长,获得多项创新成果、竞赛荣誉。
如今,他们的巡检范围也从输电线路延伸到了变电站、配电杆塔,检测手段也从单纯的可见光拍摄,拓展到红外测温、紫外放电检测、X光探伤等多个场景,每年节省运维成本近千万元。
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何涛还带领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教孩子们操作无人机,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训消防救援人员和民兵掌握无人机应急救援技能;帮助居民小区清除马蜂窝。
从机关到一线,何涛选择了迎难而上,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他表示,未来,还将带领团队继续奔跑在智能巡检的赛道上,融合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为数字重庆建设注入新动能。
李周霞:银梭织就经纬梦 匠心淬炼“三秒传奇”
晨光微熹,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嗡鸣如弦。全国劳动模范李周霞指尖翻飞,3秒完成拔纱,找头,挂钢丝圈,绕导纱钩,接头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二十六载春秋,她从踮脚望纱锭的学徒蜕变为行业标杆,以千万次磨炼铸就“三秒女王”美誉,更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培养出数十名骨干,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织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巾帼先进标兵”“纺织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她始终坚信:“再精密的传感器,也抵不过指尖的温度。”
千磨万砺
从踮脚学徒到“三秒女王”
1998年,18岁的李周霞初入纺织厂时,连纱线都捏不稳。“纱线像泥鳅从指缝溜走,食指勒出一道道血口子,眼泪直打转。”这个身高不高的姑娘,选择用倔强回应困境。当工友下班回家,她留在车间反复练习,回到家中也有没停下,而是反复琢磨。筷子成了练习卡头的工具,母亲心疼劝退,她却咬牙坚持。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练习,她完成了惊人的蜕变:接头速度从40秒缩至28秒,创下厂内纪录。2004年重庆市技能大赛中,她以行云流水的操作摘得技师称号。工友们发现,她右手常年缠绕的胶布下,是十指交错的老茧与伤痕,而晨光中那双翻飞如蝶的手,已在细纱机上舞出银色弧线——“三秒女王”的传奇就此启幕。
技改先锋
巧解偏丝难题破困局
2007年,李周霞调入紧密纺新车间,面临设备换代与新人培训双重挑战。她带领技术攻关小组泡在车间,记录上万组数据,为改进操作法十指磨出层层新茧。“做梦都在摆弄纱线。”她笑着回忆。经过不断的探索,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创新出了完整的“紧密纺操作法”并在全公司推广,操作优一级率提高至90.5%,生产效率也提高了5.5%。
2022年包芯纱转型遇阻,偏丝问题导致疵品率飙升。李周霞日夜守在设备旁,发现氨纶丝绕轴圈数差异是症结。她反复试验,最终悟出了氨纶丝绕丝轴一圈的操作法。为了让工人们尽快掌握这个方法,她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从绕丝的角度到力度,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在她的努力下,偏丝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匠心传承
春风化雨育桃李满园
作为车间总教练,李周霞制定“一日一练、一周一技、一月一考”培训体系。面对新人畏难情绪,她化身双重角色:是严师,更是慈母。新来的徒弟小张刚进厂时对细纱操作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害怕接近机器。她为紧张发抖的徒弟揉肩放松:“别怕,我当年还不如你呢。”在李周霞的悉心指导下,小张进步很快,不到3个月就能够独立顶岗,而且操作水平达到了优级。
2017年,她带的徒弟中,10人达优级水平,6人达到公司一级水平,其中2人分别获得如意棉纺集团第十二届操作运动会细纱挡车一等奖、二等奖。从2019到2024年期间,她培养出了7名管理员,辅导新工人100多名,真正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2025年4月,李周霞站上了全国劳动模范领奖台。如今,45岁的她依然每天穿梭在车间,指尖的“三秒芭蕾”仍在继续,而她播撒的匠心种子,正在更多纺织工人心中生根发芽,共同编织着中国制造的锦绣未来。
王川洪:廿六载逐光而行 以坚守成就“金牌教头”
王川洪,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技能专家,扎根天然气行业26年。从偏远井站的青涩技工到攻克行业难题的领军者,从单井值守者到培养6000余名技术人才的“金牌教头”,他用半生坚守诠释新时代劳动者的担当。
一次批评 唤醒内心的决心与力量
1999年,刚从输气技工学校毕业的王川洪,面对分配选择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最偏远的五佰梯气田的路。彼时的他怀揣着对天然气事业的憧憬,却未料到这是一段身心双重磨砺的旅程。颠簸7小时、灰尘与泪水交织的现实,让他的理想第一次遭遇寒流。但正是这一路上的所见所感,让他在路过南雅站时,暗下决心:“南雅站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初到天东7井,面对关停的单井、简陋的设备和单调的生活,王川洪也曾迷茫、怀疑。一次原气矿主任的严厉批评,如同一记警钟唤醒了他内心沉睡的力量。“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不该影响人的精神。”从此,他开始从小事做起,主动承担检修任务,虚心学习请教。
正是这份积极与坚持,让他在一次紧急阀门故障中临危不乱,顺利排除隐患,也让他真正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追光而行 成就“气田之光”
王川洪的成长之路,是一条不断追逐光、成为光的旅程。
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班长,再到站长,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与实践的毅力。2001年,他在技能竞赛中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榜样——刘辉。刘辉的“听音辨产”“眼算产量”等绝活,让王川洪看到了技术的魅力与坚持的价值。他开始广泛阅读、深入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并在作业区推广。
2004年,王川洪调任南雅站站长。面对52口气井、260余万方日产气量的庞大系统,他仅用一周就熟悉了所有设备信息,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南雅站率先试行中心站管理模式,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2011年冬天,王川洪荣获分公司劳动模范称号。这一年,他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变,从站长转型为培训师。面对新角色,他没有退缩,而是不断摸索、创新,开发出“五步培训法”,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培训学员,累计达6000余人次。他主编的《采气工技师》教材荣获集团公司一等奖,个人也多次获得培训和竞赛领域的殊荣。
近年来,他领衔和参与解决集团公司生产难题16项,企业生产难题80余项,科研项目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1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
化作星光 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从一线员工到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从站长到培训师,再到国家级技能竞赛裁判,王川洪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做到极致。他不仅解决了高含硫气田水合物冻堵等关键技术难题,还带领团队研发“蒸汽换热装置”,实现年节约费用近500万元,获得集团公司一线成果一等奖。2023年,他作为负责人完成的《天然气场站阀门内漏检测及碳减排技术研究》项目,更是荣获集团公司第二届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为国家级技能竞赛的评委,王川洪始终秉持“裁判不是决策者,而是见证者”,致力于推动采气工技能提升与行业进步。他3次牵头编写国家级竞赛标准,15次担任职业技能竞赛教练,培养的选手中80人次获得国家级、集团公司级、企业级技能竞赛奖牌。他参与编写近三届集团公司和全国采气工竞赛方案,推动竞赛从项目本身向技能引领转变,真正发挥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作用。
如今,王川洪依然笔耕不辍,笔记本扉页上那句“光不在高处,在脚下;荣耀不在奖章,在气田的每一次呼吸”,正是他26年坚守的真实写照。
殷其龙:在“三米车厢”谱写劳动者的最美答卷
在重庆的大街小巷,有一位开了21年出租车的“活地图”——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分公司驾驶员殷其龙。他安全行车超200万公里,保持“零违章、零投诉、零事故”纪录,用三大本手写笔记绘就城市交通脉络;他19年爱心送考、为独居老人祝寿、为山区孩子捐书,以“雷锋式服务”温暖百万乘客。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工会代表,他将“三米车厢”化作民意直通车,推动解决交通民生难题。从“最美出租车司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到“2023年最美退役军人”,殷其龙用坚守与奉献,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劳动者答卷。
安全为基 “活地图”守护平安出行
“方向盘连着千家万户的平安。”这是殷其龙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出车前,他都会绕车检查轮胎、刹车,二十余年如一日;作为班组长,他每月组织安全培训,带着班组成员研究车辆保养技巧,将“隐患不过夜”刻进班组文化。
除了日常安全驾驶技能学习外,殷其龙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他经常自学文化知识、翻阅历史文化书籍,提高职业技能,以便给游客服好务。在营运中,他一直坚持高质量服务乘客,决不抢客、拒载、宰客、绕路。“绕路多收费”是乘客和旅客投诉最多的,他为了不绕路,就先做送货司机,走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并做了整整三大本的记录:怎么抄近路?哪里红绿灯最少?那条路车流量最少……最后成了重庆城市“活地图”,同事们都说他比导航还精准。
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会主动扶他们上下车;遇到心情烦闷的乘客,也会真诚安慰,耐心倾听乘客的诉求,尽可能为乘客排忧解难。
正因为这份平凡岗位不平凡的坚守,殷其龙被中国道路运输协会评为“安全行车两百万公里优秀驾驶员”;被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2021年十大最美出租车司机”。
服务为魂 “暖心人”传递城市温情
“乘客满意,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殷其龙的车厢里,常备着雨伞、晕车药和重庆旅游手册。遇到外地游客,就跟他们讲重庆的美食;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总会下车搀扶。
93岁的独居老人胡爷爷,是他牵挂了5年的“亲人”。2018年偶遇老人就医困难后,殷其龙主动承担起接送任务,每逢生日带着蛋糕上门,重阳节开车带老人看解放碑变迁。“小殷比亲儿子还贴心。”胡爷爷的笑容,成了他公益路上最珍贵的勋章。
殷其龙经常参与公司及爱心人士组织的公益活动,连续参与爱心送高考19年,持续参与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20余次,积极参与行业、党支部组织的植树、慰问环卫工人、慰问敬老院老人、多次参与和组织无偿献血和学校安全授课等爱心公益活动。还主动驰援一线,多次参与抗洪救灾抢险任务,积极运送抢险及救援物资。
他用点滴善举,让“雷锋精神”在车厢里传承。
履职为民 建言献策架起连心桥梁
2023年,殷其龙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将“三米车厢”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意见箱”,广泛收纳来自五湖四海乘客的声音,通过各种途径向上反映、推动解决。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工会十八届代表会上,殷其龙通过收集意见和调查研究,在“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之一,如何更大提高运行效率服务社会大众”“公共充电桩和换电站整体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针对司机同行抱怨“交通事故救助基金追偿难”,他推动建立“行安我护”调解机制。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民工代表,近两年来,他8次深入长寿、巫山乡村调研,86次参与实地考察,在全国两会上为出租车行业发声。“我的建议能让同行多赚钱、让乘客更方便,再累也值。”
殷其龙的事迹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他也先后获评“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2023年11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为“2023年最美退役军人”。
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