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重庆城市发展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在世界城市多样化发展的版图中,重庆无疑已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样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细节
  活力,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年轻人在网红店前打卡拍照。
  九龙坡区民主村,是重庆中心城区推进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典型。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了解民主村的发展故事,殷殷嘱托:“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在重庆,像民主村这样蝶变的老旧小区有近1万个。渝中区戴家巷、江北区塔坪等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城市发展,以人为本。重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首先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问题为导向,问需于民。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只有问需于民,才能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找到路径。比如民主村的更新改造中,社区广纳居民意见,通过召开院坝会、入户调研、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情况和居民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对环境和公共设施改造升级。
  城市治理,还要理顺谁来建设、谁来治理的逻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作用,建立健全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城市治理的多元共治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当前,重庆正致力于构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每个居民都能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商业设施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要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处细节,不断探索创新,才能让城市更有活力、更加宜居、更有温度。
  “双轮驱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超大城市治理,摆脱不了“大城市病”问题。
  重庆如何破题?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是极具创新探索意义和鲜明辨识度的“重庆新路子”。
  当前,重庆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用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提升多跨协同管理服务水平。比如,创设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市级中心设置党建统领、经济发展、设施运行、应急动员、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生态景观、生产生活服务8大板块,建立“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工作体系,统筹开展数据归集共享、应用上线贯通实战和应急指挥调度。
  目前,全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这个“超级大脑”,已累计贯通应用340多个,超大城市设施安全运行、平安稳定风险管控、自然灾害防减救等能力显著增强。
  去年,重庆遭遇18轮强降水和77天破纪录高温天气,正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雨情、水情、火情,提前预警、快速调度,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影响,提升了城市韧性。
  同样“渝快办”也是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标志性成果。重庆建成“渝快办”一窗综办系统,联通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13个“一件事一次办”业务系统,让市民办事更便捷。
  重庆还着力打造“141”基层智治平台,为基层工作人员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引擎”。
  “大综合一体化”,也是重庆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双轮”之一。所谓“大综合一体化”,是指对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统筹各部门、各层级、各区域、各方面的治理力量,着力解决城市治理碎片化问题,实现从“碎片管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
  在推行“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进程中,重庆把中心城区作为探路先锋、重点区域。首先,重庆组建城市治理委员会,设立城管委办公室,区县同步设立治理机构,建立完善统筹调度机制,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安全、执法、文明等城市治理领域的关键任务,梳理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推行一体调度、一体治理、一体评价,汇聚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比如,重庆创新实施行政执法一体化改革,聚焦队伍、事项、监管、监督、平台五个一体化,市和区县共撤销275支执法队伍。同时,开发全市统一的“执法+监督”数字应用以及掌上执法App,通过数字赋能,压缩执法环节、减少执法时间、整合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又如,重庆在全国首创“执法码”“企业码”两码互核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检查程序,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再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智能管理应用上线,缓解出行交通拥堵状况。随着各类智慧应用上线,工程渣土乱倾倒、共享电单车监管、城市管网破损等城市发展中的难题,都有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的“重庆方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新重庆,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