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基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四个自信”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要求扫码关注!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基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四个自信”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要求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庆市协同研究基地成果专刊

基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四个自信”

白显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地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也重点选收了关于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等重要内容,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把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基因,对于在新时代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平性坚定道路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为中国走自己的路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简言之,突出的连续性、和平性赋予道路自信以深层定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道路选择,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今天,只有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才能续写辉煌、再谱新篇。

  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坚定理论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的民族,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正是这种创新特质,决定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然是坚持而不固守、信仰而不教条、发展而不照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同时,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为我们在救国救民的理论求索中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舶自国外的理论学说提供了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文化基础。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包容性,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文化前提,赋予理论自信以生机活力。

  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包容性坚定制度自信。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始终融为一体。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正是中华文明的这种统一性、包容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厚植了文化根基和历史底蕴。我们之所以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之道,就在于我们基于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做出了独特的选择和创制。置身当代中国,越是读懂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越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认同,越有助于坚定制度自信。

  基于中华文明突出而鲜明的五大特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不可能凭空而来,只能根植于中华文化久远的历史发展。要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换言之,离开中华文明的久远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因此,源于文明久远发展的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无疑是更基础、更深层的,也是更根本、更关键的。深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理解,必将有助于坚定而自信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作者系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