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二十一日,渝中区戴家巷崖壁步道,游客正在喝茶聊天。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这个国庆假期,紧邻渝中区洪崖洞的戴家巷崖壁老街人潮涌动,单日最高客流突破6.2万人次。
谁能想到,这片青砖灰瓦、年产值过亿元的“网红”新地标,几年前曾是亟待搬迁的破旧街区。
通过一场“政府+企业+居民”共建共治的“微更新”改造,戴家巷不仅留住了600年的母城记忆,激活区域价值,街区年产值突破1亿元,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生动的“重庆方案”。
“微更新”改造保留街区原味
戴家巷位于渝中区魁星楼和洪崖洞之间的崖壁上。清康熙初年,因戴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
这条老巷曾是商贾云集、车马喧嚣的重要通道,但时过境迁,这里一度沦为悬崖边的破旧街区,街巷逼仄,大部分房屋老旧破损,管网不畅、乱搭乱建等问题突出。临江崖壁杂草丛生,上下高差约60米,居民出行不便,且存在滑坡等安全隐患。
75岁的曾代林老人回忆说:“上下楼不方便,好多邻居都搬走了。”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如何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融入厚重的历史人文?2018年,渝中区启动戴家巷老街区城市“微更新”项目。
该项目保留7200平方米的老旧建筑,新建临时商业建筑1100平方米,对老旧街区空间进行精细化改造升级。整体规划包括拆除违章建筑、扩宽阶梯巷道、新建社区公共厕所、实施下水管道整治等;保留老城墙、吊脚楼、黄葛古树等重庆元素,从滨江区域向上,修建一条依山就势的生态步道,增加吊脚楼畔、峭壁黄葛等6处景观、5处观景平台。
“改造中,我们按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复,尽可能保留青石砖路面,还原老建筑的外墙、门窗等。修建步道时,同步实施了约1万平方米的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最大限度保护崖壁上原生的黄葛树等,并补植了灌木和花卉。”渝中区文旅集团戴家巷改造项目负责人说。
激活老街巷商业价值
据渝中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更新过程中,政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系统推进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直接惠及1000余户居民。
改造后,渝中区积极引入平台公司负责前期商业存量资产更新改造与整合运营,不仅打造自持核心商业区,还引入不少新业态,盘活了过去闲置低端的社区底商,升级再造社区公共空间。
2021年,改造后的戴家巷正式开放。古香古色的街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步道,全新引进的商铺陆续开张……戴家巷焕发出生机。
“听说这里新开了个景区,我们看后觉得综合条件不错,就决定在这里开社区火锅。”春红火锅店长龚晓英说,她租下6户人家的房屋,目前店内有25张桌子,一天可以翻五六台,生意不错。
据介绍,随着片区空间品质大幅提升、商业活力显著增强,戴家巷社区的人气不断攀升,常住人口增加约80%。戴家巷老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因探索“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实施模式,入选住建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街区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走进戴家巷,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年代久远的古城墙、古枝盘虬的黄葛树映入眼帘,一种“老重庆”的感觉扑面而来。
另一方面,戴家巷以临崖体验和街区风貌为引流点,已入驻甜点、咖啡等各类特色小店,街区商业氛围更加浓厚,临街底商租金涨幅达8倍左右。
改变的同时,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区级平台公司主动承担起片区运管的职责,牵头与周边商家合作,创新组建起“商家联盟”,让政府和商铺、居民共同参与街区管理,进一步提升各方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看到这里好起来了,居民们都愿意出钱加装电梯、重新装修房屋,或方便自己生活,或租给服装循环店、精品民宿等。”沧白路社区综合服务专干张娜介绍,仅是曾代林居住的25号楼1单元,就有18户人家重新装修后变成民宿迎接游客。
日益成熟的主理人店铺生态、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使得戴家巷快速“出圈”。目前,戴家巷入驻特色小店达40余户,主理人商家以轻餐为主,占比80%,其中咖啡店数量最多,文创零售占比10%。
“以前客人基本是本地的,后来外地客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天都有外国客人。”一家咖啡店合伙人田雨娟说。
10月21日下午5点半,在古城墙前,来自巴基斯坦的Zee正在和好友喝咖啡。他们远眺千厮门大桥和江北嘴摩天大楼,一边摇晃手中醇厚的咖啡,一边聊着趣事。“我到过中国70多个城市,重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Zee说。
据介绍,戴家巷街区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街区接待客流35.6万人次,整体实现营业额4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