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本报组织高校优秀学子走进沙坪坝区。以“赴青春之城,话新韵重庆”为主题,同学们走访青凤科创城、重庆(沙坪坝)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嘉陵足球场等地,在观察中思考,在调研中创作,深入感受重庆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文体旅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本报特摘编部分佳作,集作专版。
走进重庆沙坪坝区的青凤科创城,扑面而来的是蓬勃涌动的创新活力。这里,不仅是产业聚集的热土,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放眼园区,“产业链”一词,不再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而是由一家家具体的企业串联起的共赢生态。
链式协同,让产业“活”起来。传统产业园区常常陷入“引企业、堆项目”的误区,看似产业链完整,实则企业间各自为营、缺乏协同。青凤科创城紧扣“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理念,以赛力斯为“参天大树”,串联起上下游企业,构建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无缝衔接。从链式布局到生态协同,园区呈现出“引进一个、带动一串、激活一片”的集群效应。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平台为载体,打破壁垒,变单打独斗为协调分工,才能在资源共享中实现“1+1>2”的效果。
创新赋能,让技术“强”起来。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青凤科创城从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两端发力,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点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推动科研平台与产业链深度绑定,直接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搬进园区,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线中的产品。另一方面,搭建技术共享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让“技术土壤”既能培育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也能滋养中小企业的创新突破。
完善配套,让人才“留”下来。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的聚合体,更是人才的集中地。不少地方感叹“引才难、留才更难”,根源在于人才视角的缺失。政策围着人才转、服务围着人才干,青凤科创城不仅着力打造生活配套体系,还打造了全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人才服务园区。从细节处解决人才痛点,对接住宿需求、搭建就业平台、优化服务体验,才能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生活,园区才会更有活力。
这一切,离不开“政策活水”的精准滴灌。过去,部分政策“大水漫灌”,空有一堆通用优惠,却解决不了企业实际痛点。而青凤科创城坚持“一企一专班”,针对融资、物流等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转变工作作风,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让企业专心搞生产、谋发展。好的政策,不是给企业“画框”,而是为企业“减负”。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最大的底气。当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主动解决发展难题,就能为产业运转提供高效保障系统,让企业安心扎根、放心成长。
从青凤科创城的拔节生长,到巴渝大地上一个个园区的崛起、一条条产业链的延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正不断壮大。以系统思维推动产业跃迁,让产业链“活”成生态圈;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让制造业“聚”成创新群。一座以创新为底色的“智造强市”,已经加速来到世人面前。
(作者系重庆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