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系统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助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第008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持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
系统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
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助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
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助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

廖彩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生活性服务业涵盖零售、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13个门类,具有覆盖广、形态多、经济社会功能并重的特征,准确把握其属性有助于释放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当前重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空间分布不均、数字化渗透不足、可持续运营困难等挑战。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公共社交场景、优化功能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和文化景观优化,加快建设宜居之城、美丽之城。

  紧扣民生需求变化,绘就服务精准适配新图景。重庆作为超大城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的关键在于破解需求多元化、供给碎片化、空间差异化问题,核心目标是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跨越。一是精准采集需求数据。借助数字技术,通过“渝快办”、社区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收集居民需求。借鉴承德市的经验,构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大模型,打破“数据孤岛”,精准识别市民诉求中的“隐性需求”。二是推动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民政、住建、商务、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资源,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凝聚社会治理新力量,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如借鉴“服务经纪人”治理模式,为养老、育儿等复杂需求提供专业的“服务顾问”。以社区为中心,整合周边各类生活服务资源,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站式”解决各类生活难题,如为老年群体提供“送餐+陪护”组合服务等。三是动态优化服务供给。接入政务服务平台民生诉求数据,实施服务供给月度体检,建立服务短板月度预警制度,打造动态更新的服务资源数字地图。

  深化数智技术应用,激活生活服务升级新动能。重庆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升级的过程中,要发挥数智技术的变革性作用,实现服务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一方面,构建数字化服务大数据中心。打造“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服务数据,精准分析区域性的需求热点和趋势。同时,打破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流通,促进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推动全链条数字化,构建“端到端”智慧服务闭环。在服务前,智能预约与需求匹配,统一入口整合,打造“渝邻汇”服务超级App,接入家政、维修、养老等服务项目;在服务中,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实现服务过程数字化,如家政人员佩戴智能工牌,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完成后自动付款等;在服务后,进行动态评价与持续优化,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按月迭代优化服务方案,通过数据留痕实现服务标准化。此外,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助力打造沉浸式、智能化、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新场景。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产业协同治理新格局。解决管理碎片化的问题,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将分散资源转化为系统合力,提升治理效能。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相关工作纳入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范围,统筹推进产业引育、场景打造等工作。市级部门和各区县细化举措,明确年度目标,形成工作清单,确保责任落实。二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构建需求收集、服务提供、质量评价、定期反馈闭环机制,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合作社、制定“服务短板动态清单”、建设“城市服务大脑”等,不断推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向全龄友好型服务业态升级。三是加强制度集成创新。针对数智技术的融入,制定《数智生活服务地方标准》,建立AI伦理审查制度;完善智能预警机制,建立需求波动预警模型,构建跨区域应急支援网络;针对智能治理,建立服务企业“数字信用”评价制度,发布《生活性服务业数字信用评价规范》,对失信行为划定红线,推动城市服务体系向均衡化、韧性化、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