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系统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助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第008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持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
系统打造全环境思政育人“生态圈”
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助力提升城市宜居功能品质
培养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赋能城市文化软实力跃升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

李盛竹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加快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市正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全面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系统布局,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生态。高校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全市发展大局,以服务产业创新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建设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平台。二是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联合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产品孵化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创新格局。积极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形成“高校引领、园区承载、企业主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增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培育产业创新发展新力量。人才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高校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二是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推广“产业导师”“项目化教学”“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培养模式,推动企业的真实项目、先进技术、生产案例进入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围绕重庆市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创新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支撑。高能级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加快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提升现有平台能级。对标国家级创新平台标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增强其资源整合和能力输出功能。二是布局新兴前沿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三是建强大学科技园。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集聚和成长,形成“高校赋能园区、园区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服务创新发展新活力。全面提升高校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能力,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保障。一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赋予高校更大科研自主权,完善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经费管理方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二是强化多元投入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社会资本设立联合基金,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体系。三是营造开放创新生态。高校要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超大城市治理等领域主动作为,着力打造更多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于一体的示范场景,使高校成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加速器”。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项目:K22YD206075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