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溢彩,大地流金。10月16日至11月5日,作为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十四艺节”)在川渝两地隆重举行。
在众多参评剧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热门剧目都是由当代小说甚至是茅盾文学奖力作改编而成。
当文学遇见舞台,将会展开一场怎样的艺术对话?
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因为从文字到肢体的转换,从小说的内心独白到舞台的视觉呈现,其间发生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搬运、形式的改变,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间的深度融合,是一场场文化传承的深刻变革。
在此,我们选取了6部参评剧目——《正红旗下》《尘埃落定》《俗世奇人》《生命册》《北上》《谁在敲门》,它们在完成从书页到舞台的艺术迁徙中,亦完成了一次剧场与书房的深度对话,从而更加绚烂地展现出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在这场艺术转化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文学意象向舞台意象的创造性转化。《生命册》中那片厚重的黄土地,在舞台上化作了旋转的黄土高坡和冰冷的钢筋框架,将知识分子在城乡之间的精神漂泊具象为可见的空间囚笼。徐则臣笔下的《北上》,大运河不再是文字的绵长叙述,而成为多媒体投影下流动的视觉史诗,灯光巧妙切割时空,让百年的历史长河在方寸舞台间静静流淌。
《谁在敲门》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凝聚在一扇具象的“门”中,这扇门既是现实的家门,也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象征之门。老舍未竟的《正红旗下》,舞台创造性地引入了作家本人的视角,让他在时空间自由穿梭,与笔下人物对话。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将散点式的短篇故事,通过“奇人擂台”的框架巧妙串联,并注入曲艺元素,让文字中的市井气息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尘埃落定》中土司家族的兴衰史诗,则将小说中的历史厚重感转化为诗意的音乐和视觉语言。
这些改编作品的成功,在于它们深刻把握了文学与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在“十四艺节”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经典文学与当代戏剧理念深度交融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又大胆运用现代戏剧语言进行创新表达,让经典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幕布升起,灯光亮起,经典作品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