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黄金季,求职涌热潮。10月16日,“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长江经济带青年人才交流会暨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月”在西南大学启幕。
这场汇聚20余省市、400余家重点企业的招聘盛会,不仅释放1.3万余个优质岗位,更以“AI赋能求职”“跨省人才协同”“线上线下双轨”等创新举措,勾勒出当前青年就业市场的新趋势、新特点、新亮点和新动向。
据统计,活动吸引近6000名高校毕业生踊跃参与,现场接收简历10351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046人。
新趋势
区域协同让求职者有更多选择
启动仪式上,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共同签署《促进青年人才协同发展联合倡议书》,聚焦“强化思想引领,共担时代使命”“搭建共享平台,共促科技创新”“推动要素流动,共拓合作空间”“树立整体形象,共创区域品牌”“优化服务保障,共建人才生态”五大方面深化合作,标志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建立跨省市人才合作机制,突破地域限制,为青年人才在长江经济带内流动提供制度保障。”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现场,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海南等省(区、市)的163家企业,与重庆市内268家企业共同释放优质岗位,形成“上下游联动、东中西互补”的人才流动格局。
云南金浔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靳老师带着168个岗位需求寻觅人才:“重庆高校的人才质量口碑不错,我们希望招到能适应海外发展的优质毕业生。”这种区域融合也深刻影响着求职者的选择。“我想趁年轻,去外地闯一闯。”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石婉廷抱着一叠简历穿梭于展位间。
“现在交通方便,我们的求职选择面在不断扩大。”云南籍毕业生曾瑜涵说,他了解到,渝昆高铁即将开通,他愿意留在重庆发展。
记者现场随机询问了12名求职者,近三成考虑跨区域就业,区域协同发展正重塑青年人才的就业版图。
新特点
求职心态更成熟务实
招聘现场设置了满天星专区、智能制造专区、生产性服务业专区等特色专区,覆盖制造业、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金融等多个重点领域专区,为不同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的青年人才提供丰富多元的就业选择。
“我今天带了20份简历,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西南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应届毕业生张晟源的话道出了许多求职者的心声。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青年求职者的心态更显成熟务实。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肖语柔从合川专程赶来,她的目标很明确:“文职类工作,月薪4000元左右,有双休,最重要的是稳定。”但稳定并非唯一标准,发展空间与薪资待遇同样是求职者们的重要考量。曾瑜涵希望找到月薪8000元左右的工作。“我看重企业未来发展、薪资待遇和工作强度。”石婉廷则更关注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以及发展平台。臻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建说:“求职者是否有清晰的职业定位也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的吸引力正持续提升。“现场这些民企氛围好、平台大、有晋升空间,我也投了好几份(简历)。”重庆移通学院的邓小彦说。
这种转变源于民企在薪资福利与发展机会上的发力。记者在现场看到,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AI算法工程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工程师等岗位,月薪高达4万—7万元;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招聘制造类岗位50人,最高月薪1.5万元;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骨干员工提供股权激励;臻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博士开出30万—50万元年薪,还配套安家费与食宿保障,这些举措大大增强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新亮点
智能设备提升求职成功率
活动现场的AI赋能专区成为最大亮点,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体验。专区里配备了智慧就业一体机、就业服务一体机、简历打印一体机、面试一体机等多款智能设备,为求职者提供从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简历优化、面试辅导,到岗位匹配,甚至创业指导的全流程服务。
“请谈谈你对项目管理岗位的理解。”西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刘同学正对着“虚拟面试官”作答。这个“虚拟面试官”能高度模拟各类真实求职面试场景,帮助学生提前熟悉面试流程、优化自我表达技巧,有效提升求职成功率。
近年来,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招聘服务的创新实践,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线下招聘场景进行深度融合,推出AI赋能专区,为传统招聘会注入了新动能。
新方法
“线上+线下”双轨引才
本次活动同步开启线上招聘通道,全部岗位信息将在“中国国家人才网”“渝才荟”“渝职聘”等平台上持续推送至11月15日,未能亲临现场的求职者也可在线参与,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双轨引才。截至目前,线上平台共收到简历7866份。
为贯彻落实《促进青年人才协同发展联合倡议书》,重庆将着力搭建共享平台,推动科创资源共建共用;同时,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优化服务保障,提升区域人才生态。通过构建“留渝来渝”全周期支持体系,重庆将为青年提供从求职创业到安居乐业的一站式服务。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李林峰表示,将聚焦五大关键路径:在思想上同心,共引青年融入国家战略;在平台上共建,共享科创资源与数据;在要素上互通,共破区域流动壁垒;在品牌上共塑,共讲长江人才故事;在生态上共优,共提区域服务能级。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五大举措,将长江经济带从一个地理概念,打造成一个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事业梦想得以实现的发展共同体。”李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