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但一直以来,由于小糯高粱种质资源有限,现有的酒业专用小糯高粱品种都是在国内有限的种质资源内改良选育,且全部是高杆品种,株高在2.6米至3.5米之间。
“现有品种密植后,植株为了吸收阳光就会争高,反而影响养分向穗部输送,影响了高粱产量。加上它们本身植株较高,密植后更容易倒伏,机械化收割困难。”市农科院油料所博士唐世义说。
种植户的传统观念,则是推广增密技术的“隐形障碍”。
“大豆就该这么种,密度高了只会徒长,根本不结荚。我种了这么多年大豆,从没见过密植能高产的。”在开州区赵家街道开竹村种植大户陈流江的固有认知里,大豆“稀种才靠谱”。因此,当专家向他推荐耐密植大豆品种、建议提高种植密度时,他内心纠结了很久,始终不敢尝试。
密植终于结出高产果
通过近年来的高产攻关,如今这些问题正在逐个破解。
在双昌产业园,徐峰今年将水稻种植密度增加到了1.5万窝/亩,头季稻亩产便达到869.25公斤。
“虽然苗子数量比以往增加了一倍,但姚所长指导我们采用宽行窄株的模式,在拉大行距的同时,缩小苗子株距,这样一来,不仅密度上去了,植株也能利用行距通风透光,有效解决了密植滋生病虫害的问题。”徐峰笑着说,事实证明,科学增密确实能高产。
在永川、梁平的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种植户们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将每亩水稻栽植密度提高至1.2万窝,再搭配“重施底肥、看苗追肥”等精细化田间管理措施。这是此次大面积生产中亩产突破800公斤的重要原因。
在耐密植品种方面,今年我市在开州引入“正红507”耐密植玉米品种,通过精量播种,示范片每亩栽植密度达到4000株以上,较以往的高产示范片多出五六百株。
“以往我们种的普遍是大穗玉米,通过大个头达到高产目的。”市农技总站粮油科科长方立魁说,这类品种不利于密植,“正红507”虽然个头小,但结实率高,通过密植,反而更有利于实现高产,所以此次能以798.5公斤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
此外,我市也自主选育出耐密植的高粱新品种“矮红缨1号”。该品种株高降低约91.2厘米,密植后也不会向上争光,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463.3公斤,较全市平均产量262.53公斤增产76.48%。
针对农户“不敢试、不愿试”的观念问题,我市则通过引导大户试验示范,推广密植技术,让实际产量说话,逐步打消农户顾虑。
今年,陈流江就在市农科院科技处副处长杜成章的强烈建议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选用了我市“华圣28”耐密植大豆品种,将每亩密度增至2万株以上。
测产当天,经过收割、脱粒、除水分,测出亩产275.0公斤时,陈流江又惊又喜:“没想到栽这么密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以前真是想错了。”
按目前大豆的收购价,如果亩产达到500斤,那么就能实现1000元以上的效益,将大幅提升种植户的积极性。
杜成章表示,我市大豆种植面积上不去,背后原因就在于产量上不去,农户没有积极性。今年通过引导种植大户在多个区县开展耐密植大豆试验示范,单产提升效果显著,这不仅能让更多农户看到大豆种植的潜力,更能为未来重庆大豆产业规模化发展、机械化作业打下基础,推动大豆产业实现“量质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