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进一步部署要求“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与文明相伴相生、密不可分。重庆既是世界最大的山水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要以“文脉赓续、空间育人、治理赋能”为核心路径,全面弘扬崇德向善文化繁荣的城市文明新风尚,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文明培育体系,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赓续历史文脉,守护城市文明的根与魂。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要用文化浸润滋养城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首先,以城市微更新释放城市文化大魅力。实施母城文化复兴计划,对十八梯、山城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实施微更新,保留吊脚楼、老城墙等历史遗存;将抗战兵工厂、老纺织厂等工业遗产改造为文创园,推动工业元素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塑造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既赓续历史文脉,又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其次,非遗活态传承是文脉赓续的重要途径。实施“非遗焕新计划”,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数字技术,推动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传播;通过数字化保护系统与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大足石刻的千年艺术焕发新生,吸引游客感受其中向善向美的文化力量。最后,创新打造文化IP,营造现代城市文明氛围。重庆拥有整体大美的山水人文画卷,具备打造城市文化IP的沃土。要借助城市历史和人文资源,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城市文化IP。通过打造传统文化IP、革命文化IP、城市景观IP等,借助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无人机灯光秀等,展现重庆城市文化的魅力。
强化空间育人,构建文明实践的立体网络。空间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社会关系与文化价值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重庆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抓手,将文明元素融入城市肌理,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文明、践行文明。通过升级改造山城步道,串联历史遗迹、文化场馆与社区广场,打造“步步有文化、处处皆文明”的线性公共空间。在商务区等核心地段,建设“文明实践主题广场”,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社区,推动建设“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居民议事交流、参与文明实践的基层阵地。此外,优化文明培育空间还需要精准施策。聚焦“全龄友好”目标,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同步规划未成年人活动中心、老年文化站,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适配的文明实践场景;加强交通场站、商业街区等窗口区域的多语种场景塑造,通过优化标识引导、增设志愿服务站、开展文明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依托重庆山水特色,在滨江公园、山城步道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市民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绿色生活理念。通过“硬环境”改造与“软服务”提升相结合,让城市空间成为培育城市文明的“天然孵化器”。
推动治理赋能,健全文明培育的长效机制。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只有构建文明培育长效机制,强化治理赋能,创新协同联动机制,才能贯通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重庆作为超大城市,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文明培育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一是科技赋能让文明治理更精准高效。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文明治理能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新平台、新载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全方位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文明指数”监测系统,对不礼让斑马线、高空抛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动态追踪与预警,通过算法赋能实现城市文明治理智能化、数字化。二是大力推进全域文明积分制。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要建立文明新风积分激励机制,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公共秩序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凭借积分可兑换相应公共服务,进而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城市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持续推进文明创建提质扩面,以推进中心城区一体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核心抓手,带动城乡文明水平整体提升;加强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的引导作用,通过居民议事协商修订完善公约内容,让文明规范逐步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校团委)